“智能交通现在跟我们关系太紧密了,买机票、火车票,查询航班、车次、地铁、公交、路况等都离不开智能交通服务,未来出行可能更离不开,就像现在生活中离开了手机会‘手足无措’一样!”不久前参加了雄安新区城市规划建设有关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同交通运输“化学反应”的必然结果,将来智能交通的理想状态就是人、车、路高度协同,出行效率大幅提升,人们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出行。
近年来,借助移动互联网覆盖范围广、便捷程度高的特点,智能交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满足了公众出行需求,提高了政府决策管理水平,同时运输服务提供者也不断完善自身服务能力,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但目前人、车、路的协同并不充分。”郭继孚说。
春节假期结束前后,琼州海峡因大雾多次停航,造成旅客、车辆大面积滞留,给公众出行带来了严重影响。“信息不对称是原因之一!”郭继孚表示,原来出岛汽车随到随排,旅客无法判断天气情况并作出相应调整。2月28日,“秀英港预约排队系统”投入试运行,逐步改善旅客长时间排队、城市道路拥堵等现象,维持车辆进港秩序,方便旅客出行。郭继孚认为:“这充分证明移动互联技术对交通运输的积极作用。”
谈到智能交通的理想方式,郭继孚告诉记者:“未来的信息化是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人、车、路将高度信息化、协同化,不仅出行效率大幅提高,也可以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绿色水平。”他提出四个关键词,“信息化”,即出行与信息相辅相成,交通服务更加便捷,各种运输方式组合效率充分发挥,人们出行更加便利;“智能化”,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代表的交通运输方式离我们越来越近,国内首条全自动运行地铁线路——北京燕房线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共享化”,私家车等资源将以分享式的形态融入大众生活;“协同化”,预约式出行方式将逐步推广,大家在家里就可以“排队”开车上班,交通出行不再无序、盲目。“这是一种信用化的出行方式,离不开超级运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更离不开个人的严格遵守。”郭继孚解释说。
智能交通前景令人期待,但当前出行碰到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堵车。对此,郭继孚建议,有关方面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路况信息的精准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规范执法,提高造成拥堵的违法成本,才能逐步让交通出行更加有序。
此外,郭继孚就当前公众关注的设置公交专用道是否能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发表了意见。“设置公交专用道,首先要考虑它的政策导向,即提倡公交出行优先,应该是哪里拥堵公交专用道就设在哪里,让公共交通‘快起来’,促使更多人选择公交出行。”郭继孚表示,更多人选择公交出行,才能逐步实现整个城市交通容量提升,从而有效应对“大城市病”,解决目前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发展中遇到的交通拥堵问题。
“道路资源精细化利用毋庸置疑,但如果公交专用道出现闲置现象,需要城市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汲取教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根据行车效率进行评估并作出调整,才能更好满足老百姓出行需要。”郭继孚进一步解释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