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卫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扫一扫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加好友

北斗系统在“一带一路”中的机遇和挑战

发布时间:2017-02-17 16:54

    2月14日,二级市场早盘卫星导航板块走高,盘中多只北斗产业概念股迎来大涨。这无疑体现了市场投资者对卫星导航“中国造”的看好。不少投资者比较认可的观点是,北斗系统有望成为继高铁后,中国又一张“走出去”的“国家名片”。

        事实上,北斗系统成为“国家名片”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2012年前后,北斗系统刚完成覆盖亚太地区之时,就有不少航天界的专家和部分媒体称北斗系统为“国家名片”。但从“骨感”的现实来看,同是代表“中国创造”的高科技,北斗系统和高铁依然仍有很大的差距:高铁在国内有较高的覆盖率和品牌影响力,在国内几乎无竞争对手,同时在国际上已名声大振;而北斗系统的覆盖率和品牌影响力则相对小很多,国内大量市场仍被竞争对手GPS系统占据,更遑论海外市场的角逐。        北斗系统的市场表现,为什么会逊色于高铁?从时间上看,北斗系统技术成熟在后,需要成长的过程;而从推广方式上看,高铁显然更适合中国官方的经济发展需求——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拉动地方的投资当量,而四通八达的高速交通网络同时又能大幅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从而推动一地经济的转型升级。相比之下,导航定位系统的推广,尤其是在大众消费市场的推广,并不能完全靠“大手笔”的行政方式实现,它更多需要市场潜移默化的认可。        在走向“一带一路”国家之后,高铁和北斗系统的这种差异体现更甚。一般而言,高铁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更多的是中国企业承接外国政府的订单,更多依靠政府之间的谈判,而“一带一路”倡议又是国家发起的区域合作倡议。而北斗系统要走向世界,除了政府间谈判之后,更多需要具体企业之间的合作,需要说服当地市场接受使用“北斗”。        很显然,北斗系统需要创新另外一种“走出去”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中国服务”。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海外,GPS系统虽然占据大片市场,但同时也帮着后来的北斗系统、俄罗斯GLONASS系统等培育了市场,消费者乃至行业级的用户对位置服务已经有所了解。北斗系统要在海外市场分得一杯羹,就必须有自己的优势。         在谈及与GPS系统差异化竞争时,国内北斗产业不少人强调“性价比”优势。不过,性价比不仅要强调国内做的北斗芯片、北斗终端比GPS系统的便宜,更要强调性能的优越。而从性能上看,北斗系统目前虽然不能全面赶超GPS 系统,但在特定领域已经显示出更优越的性能。比如,业内公认的,在低纬度地区,北斗系统的定位效果比GPS系统要好,而低纬度地区覆盖的东南亚、南亚正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再比如,北斗系统独有的短报文功能,能接收手持设备的电报,这使得空地通信成为可能,有助于开拓新的市场。        依托更好的性能,中国北斗系统“走出去”可以采取“兼容”策略。这一策略也是国家规划文件中强调的,但目前仍需要国内北斗企业的实践智慧。“兼容”可分为两个层次:其一,在已经成熟的智能手机市场、车载导航市场,北斗系统与GPS系统竞争,宜放弃“有你没我”的思维,转而生产兼容多个导航系统的芯片和终端设备,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位置服务体验;其二,和更多产业相融合,将北斗系统应用到煤气管道等市政设施,运用到海洋作业、应急救援等新的领域去。        基于前述两个层次的“兼容”策略,北斗系统、北斗企业不妨考虑搭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便车。比如,华为手机的出货量已跃居全球第三,其不少手机型号已经兼容北斗系统。国内的北斗芯片不妨和更多国产手机品牌开展合作,优化海外导航服务,培养更多北斗系统的“国际粉丝”。车载导航领域也可以搭汽车产业走出去的便车,挖掘前装市场,同时开拓后装市场。        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广泛传播,将有更多的产业需要用到“位置服务”。比如中欧、中亚国际班列的监测调度,可以内置用北斗系统;而远赴海外的重工机械也可以内置北斗系统,挖掘机的定位数据有助于企业判断一国市场的热度;而中国企业制造的无人机,同样可以用北斗系统的监测避免“黑飞”的问题。这一个个具体的运用场景,都需要企业踏踏实实走出来。       可以说,北斗系统晋升“国家名片”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巨大市场;而北斗系统晋升“国家名片”的挑战则在于,中国的技术是否能够更多吸取市场化的精华,形成海外市场欢迎的“中国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四川中卫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14007264号-3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