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国家在智慧农业或智慧农业产业化上给予了诸多的政策及扶持。连续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均有涉及到智慧农业的相关内容。从上世纪90年代的农业机器人开始,到现阶段的大数据、北斗、人工智能等等,我国的智慧农业从发展期进阶到规模应用期。我国的智慧农业做出了不少成绩,但多方面的难题依旧让智慧农业显得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的智慧农业技术已经应用到生产检测、温室植物种植、精准灌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诸多领域,再加上北斗在农业的进一步应用,可以说我国的智慧农业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前段时间,更有无人农场完成了首批大米的产出:
无人驾驶农机完成水稻耕种管收 无人农场离我们还有多远?
在无人农场,农作物生产全程实现无人自主作业,包括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收获以及各环节,同时每个环节的监测以及智能化决策。而且相比人工耕种的时期,无人农场的亩产量远超以往。作为智慧农业的切入点,无人农场实现了智能化决策以及无人化作业的并行。 无人农场,主要包括农作物生产全程无人自主作业、作业环节自主完成和农作物生长全程自动监控。在人工不进入或少进入的情况下,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种养对象、装备等各要素的在线化、数据化,实现对种植养殖对象的精准化管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决策和无人化作业。
图源丨新华社
虽然收获了首批的大米产出,但要想大范围推广,依旧需要面对困难和挑战。
无人农场的实现,靠的是生物技术、智能农机和信息技术三大技术共同推进,在智能农机及信息技术方面,目前主要依托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和5G通信系统,前者提供精准定位,后者实时传输大量信息。
而困难与挑战在于:
- 人才短缺,从业者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农业从业者人员年龄较大,新技术人才较少,急需一大批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对农业从业者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 设备及软件成本高:即便有政府补贴,但设备以及软件的价格让整体的收益没有显著的变化;
- 核心技术缺乏,实用性不强:核心设备及传感器来源于国外,中国大部分核心技术仍处在实验室阶段,应用性不强;
- 实际环境应用少:智慧农业相关技术主要应用于几百米以上的耕地,而此类耕地数量较少。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曾对我国无人农场的发展作出预测:"预计5年后进入推广阶段,10年后加快推广速度。"
这是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的预测。虽然说我国的智慧农业技术在多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然而我国整体的智慧农业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从业人员在产品、技术及服务等领域持续创新,从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成本控制,"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9个省市开展农业物联网工程区域试点,形成了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
与此同时,我国的精准农业核心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 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作物氮素快速信息获取技术,可实现省域、县域、农场、田块不同空间尺度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时间尺度的作物氮素营养监测;
- 研制基于北斗自动导航与测控技术的农业机械,在花生、油菜、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的种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研制农机深松作业监测系统解决了作业面积和质量人工核查难的问题并得到大面积应用。
我国的智慧农业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面对巨大的市场,我们仍需解决耕地、淡水等资源紧缺、物联网应用刚起步、科技成本偏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偏低等现实的问题。要想走出一条真正颠覆传统农业的智慧农业发展之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