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动驾驶、智能网联、人工智能等变革技术助推传统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转型升级,新业态将给智能交通行业带来怎样的改变?又将如何影响产业链上下游?
新能源将逐渐成为主流
新能源汽车经过数年的发展和政策促进,已经取得的长足的进步。在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8159辆,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达到125.6万,2019年新能源汽车实现产销124.2万辆和120.6万辆,202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将维持向高品质、产品力为主要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工信部在最新制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也明确指出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将达到25%左右,即年销量约600万辆左右。
相对而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基础较传统车企要好,因为造车新势力更注重智能化的用户体验,在配置上具备更高的科技程度;新能源汽车在全新的整车平台的基础上,一般具有更简洁的内部结构,更为先进的整车电器架构和技术含量更高的零部件,让新兴技术更便于与汽车进行结合,也为智能化和网联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智能汽车在中国的研究、应用不断推进。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会同11个部门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该《战略》指明了2025年实现有条件智能汽车规模化生产、203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的愿景,指出发展核心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等智能汽车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宣布了加强组织实施、完善扶持政策等保障举措。
新技术加速产业融合发展
在无人驾驶领域,智能汽车和车联网是实现无人驾驶的两大条件,根据此前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到2025年我国C-V2X终端新车装配率达到50%;路测设施方面,2019-2021年,我国将在车联网示范区内部署路测设施,2022年将开始在典型城市、高速公路扩大覆盖范围。
因此,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技术的发展意义显得更为深远。
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是车路一体化的自动驾驶系统,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更高,保证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运行。目前,我国蓄力累积高精度地图技术基础与道路交通设施的布局,在基于5G的车路协同车联网助力实现智能网联产业弯道超车。
智能网联交通系统下的车辆控制由安装在道路基础设施上的路侧控制系统和车载的控制系统共同完成。那么,通过整合路段或路网的车辆运动信息以及环境和道路基础设施信息,是最终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化动态信息服务和网联车辆自动驾驶的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当前AI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作为智慧交通的新引擎,也依然处于探索应用初期阶段,还没有大规模地实现智能交通的重大变革。未来,在快速汹涌的发展大潮中,智慧出行发展方向或为智慧出行向着出行手段公共化和出行服务融合化的方向发展。
呼之欲出的行业标准化
随着车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模持续扩大,预计2020年有望超过2050亿元。5G作为最重要的一个应用场景,因其规模和体量的庞大,已经成为国内外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必争之地,进入产业爆发前的战略机遇期,正在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
从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来看,智能网联向着智能化、网联化方向演进,车载操作系统、新型汽车电子、车载通信、服务平台、安全等关键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标准制定对于产业生态环境构建具有顶层设计和基础引领作用,为打造具有核心技术、开放协同的车联网产业提供支撑,为自动驾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年7月31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交通相关)(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推动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技术应用。构建形成综合统一、科学合理、协调配套的国家智能网联产业标准体系。
结语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