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5~6日,国内智能交通行业最具影响的交流盛会——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在深圳隆重召开,年会分论坛之一的“互联网+交通”论坛圆满落幕,论坛由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主办,百度地图承办,主题为“科技助力交通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化升级”。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五部副主任黄淑兵在会上发表《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互联网+交通管理应用》的主题演讲,本文为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黄淑兵:今天汇报一下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互联网+交通管理”应用方面的探索尝试,分享一些具体的做法和未来发展的考虑。
什么是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
汇报之前,简单的介绍一下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这是在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指导下,由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统一组织研发的一套平台,平台是全国统一、安装部署在各个省、市的一套软件。
主要是部署在公安网内,所以很多互联网的应用不能直接访问,但有很多比较好的互联网交通应用,集成指挥平台其实可以拿过来做补充和借鉴。平台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公安民警,为民警执勤执法工作提供一些信息化的支撑。
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工作呢?
主要是把覆盖全国的道路路面交通监控设备全部连到统一的平台来,数据汇总后就构成了交管大数据平台,从而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
比如根据数据统计一些主要城市的主要道路的交通流量信息,类似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可以用来识别疫区进出车辆,实现精准防控。
平台的功能定位可以总结为四个服务:
一是在宏观层面,服务领导决策。有了大量的数据以后,通过一些大数据分析模型,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比较精准的数据支撑;
二是服务民警的实战,针对一些存在问题的车辆和驾驶人,对民警查控可以提供一个精准的数据支持;
三是服务车主,比如是否有交通管制,是否有交通事故等;
四是可以服务大公安。除交警之外,其他警种也可以使用交通集成指挥平台。尤其是轨迹数据,比如说一些犯罪嫌疑车辆,案发前后的路径、轨迹,一般情况下在本辖区内行驶很容易找到相关轨迹信息,但如果车辆在辖区之外,怎么查找相关车辆信息?平台是全国联网,可以全国通查。
也可以通过特殊的数据模型,分析一些存在安全风险的车辆,比如说从事运毒嫌疑的车辆,一般来说有很明显的规律特征,这里就不具体说明,但可以分析存在严重嫌疑的车辆信息。
这是简单的平台介绍。
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联网接入了全国各省市大概30万套的卡口,60万套的移动执法设备以及大量的视频监控设备。
这些接入的设备要怎么管理?
原始的管理方式是通过数据报表,但这种方式不直观。对于平台而言,更关注这些设备是怎么分布的,区域分布是不是均衡,路段上的监控设备是否过密或者是否需要加密?实现地图可视化后,就可以一目了然,很直观的看到设备分布情况,对下一步外场设备安装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有所了解。
所以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的第一个互联网+应用,就是把GIS地图加载到集成指挥平台里了。
但集成指挥平台部署在公安网上,没办法直接访问互联网地图,因此平台部署了一套离线地图,而公安网内平行于互联网部署了百度地图,供全国的交管部门使用。
离线地图主要是用于这几个场景:
第一个是监控设备的位置和相互间距离。
可以根据位置来分析套牌车,同一辆车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也不大可能在相近时间内出现在两个距离较远的地方;
也可以通过视频设备位置间距,计算车辆通行速度,做各种各样的分析,比如区间速度分析,包括路段的拥堵情况分析。
类似的应用,比如警力调度管理,要知道警员的实时位置,定位信息,平台要指挥调度,首先要知道民警在什么位置,而民警的位置也是随时变化,这样就可以通过地图直观展示出来。
还可用于交通事件的快速处理。在交通事件处理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是如何快速的获知事故发生地位置,这时候就可以借助于地图,给车主发一条短信附上链接,从而直接上报事故地理信息,在地图上标注。标注完之后,可以安排交通事故发生地附近最近的民警,把事件和民警关联起来,从而实现交通事故的快速处理。
用于车辆禁行、限行管理。一些城市的主要干道会对危险品运输车辆实施禁行,很多城市核心区道路对大货车限行,通知发布时,很多是通过文字来展示,哪一段什么时间禁行、限行,非常不直观。如果直接在地图上显示路段和时间,就会比较直观。
基于民警的位置信息,可以做一些可视化的展示,某一时间段某一区域的警情分布比较密集,可能就需要更多警力,就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来实现。
公安内网有专用的GIS地图,对比之后,互联网地图的用户使用体验还是最好的。比如底图可以做到实时的更新,而此前的B-GIS地图就很难更新外场设备的位置点位。
还可以将道路矢量化,比如将一个路段用红色/绿色标识出来,但B-GIS地图就做不到,只能画一条直线,并不能很好的表示道路的实际运行情况。
此外,地图信息准确度比较高,POI点信息丰富等等,基于这些优势,最终公安网内部署了这样一套的离线地图,供全国使用。
另外,现在的地图使用量比较庞大,我们下一步打算在各个省建立离线地图的分中心。
现在的互联网应用不同于以往,会根据用户喜好和使用习惯等数据的分析来推荐服务,包括新闻、视频以及电商APP。这个思路对公安交通管理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传统的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的功能定位之一是数据的收集和汇聚,其次是如何用数据来分析研判和指挥调度。
也就是说指挥中心负责汇集数据,分析研判,再把数据推送给路面的民警。好比使用互联网APP的时候,互联网公司负责开发APP,APP把信息推给用户,但是每个用户收到的信息都是一样的。
对讲机就是很好的例子,经常对讲机喊0101收到请回答,02、03、04也会收到这样的信息,每个人收到的信息都是一样的。实际上信息传递并不精准,大家都能收得到,而且效率也不高。
所以我们也借鉴了移动互联网APP平台的大数据支撑做法,做一些变化。比如一位民警A今天上路执勤,就只关心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处理,另一位民警B今天上路执法,就只关心路段有没有违法的车辆,而民警C今天只在α路口执勤,离得较远的β路口出现拥堵,相关信息就不必推给他。
所以以后推送信息要更加精准,你在A路段,我只推送跟与A路段相关的警情信息,你关心交通拥堵就给你推送拥堵信息,关心交通违法信息就推送违法信息。
怎么才能做到呢?
我们有很多车辆轨迹数据,可以做车辆通行特征的画像,比如某车司机是一个上班族,上下班路线基本固定,就知道该车相应的交通管理需求是什么。
某车是频繁出行的客车,但没有运营资格,且频繁在车站、景区的附近行驶,这类车又如何进行管理……基于数据给车辆进行分类,分类完了以后,再精准的给民警做具体的推送。
同样的,对交通违法查处,交通流量分析也类似,基于卡口的流量数据分析,某个路段流量达到或接近设计峰值时推送给民警,可能马上就要拥堵,需要现场管理。
从而给了非常精准的提醒,每个民警收到的信息是完全不一样的,民警上路之后干扰的因素就越来越少,每个民警就只收到跟自己工作相关的信息,收到的信息量更加精准,量也更少,效率就更高。
公安交通集成指挥中心一般情况下都会有一个大屏幕,而值班民警每人基本上要面对三个屏幕以上,为什么民警一下子要看这么多屏幕?与具体的技术有关系。
比如交通监控视频涉及到公共信息安全,不能放在互联网里面,只能通过公安网传输;
但有些地方监控视频的数据量比较大,放在公安网不一定合适,会影响其他数据传输,有些支队就建了专网;
而道路交通拥堵的信息,更多的是在互联网,比如说高德百度能够提供实时的道路拥堵信息。
这些数据信息不在一个网络,分属于三个不同的网络,三网络又互不相通,所以只能一下子看三个屏幕,这就是现状。
能不能进行整合?交警的主要工作是保安全、畅通,那怎样及时发现交通拥堵?
一般有几种方式。
除了通过互联网地图提供的信息外,还有路面巡逻,以及视频巡检。视频巡检的思路很好,能节省警力,不出门就了解道路交通情况,但视频巡检最大的问题是不可能把所有的路段都覆盖到,现实条件也不允许把所有的路段都安装上。
所以最经济的方式是使用互联网地图所提供的交通拥堵信息,这些数据也相对精准。当然,再精准也很难做到100%准确,民警看到地图上出现拥堵,是去现场核实还是通过这个视频核实?一般情况下,通过指挥中心连接相应监控视频查看,若交通拥堵已经发生,就派警力去现场。
现在在指挥中心同时运行多个系统,连接不同的电脑,操作起来不是很方便。我们现在就把互联网地图上的交通拥堵数据,通过网络边界安全的方式,从互联网交换到公安网,实现融合。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网络内,一个电脑屏幕上,既能够看到互联网地图上的交通拥堵信息,也能够直接访问到交通监控视频。
下一步我们再延伸一下,将警力位置分布信息也展示在这里,再把任务发给民警,这样就只需要一个工作界面就可完成。
很多人都经历过,导航信息的不准确,往往是因为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的,比如公路施工封路或者限时通行,但地图没更新,施工结束后又没有及时的更新,因而车主的使用体验会非常糟糕。
此外,很多地图接入了监控执法设备的位置信息,包括闯红灯、超速、违停等等,尤其是高速公路,导航经常经常说“前方多少公里有违法抓拍点”,实际上违法抓拍点并没有这么多,所有违法抓拍设备位置信息都可在集成指挥平台查看。
很多路面的摄像头不一定是交警装的,不用于交通违法抓拍,导航地图也会频繁提醒车主,有人就说交管部门怎么回事儿,一天到晚只想着罚款。未来我们开放这些数据后,规范此类信息的发布。
我们也在做货车的电子通行证。很多城市对大货车通行有限制,有的是高架路,有的是中心城区道路,我们正在研发货车通行证的线上申领。
下一步与百度等互联网地图导航公司合作,把在公安网内运行的限行区域信息同步发布到互联网地图上。一些管制信息,包括限行区域、执法设备位置等,也可以同步到互联网地图上。还有节假日交通拥堵,领导也很关注,哪些路段拥堵,哪些时段拥堵,基于卡口采集的流量数据,可以做统计分析,并定期上报。
现在很多在谈道路路网承载能力计算以及在网车辆数量计算,多少车辆会导致什么样程度的拥堵,这是很难的命题,又一个简单的难题,为什么是简单?只要数一下道路上同时有多少辆车在跑,会数数就行。为什么是难题?
这就类似于人口普查,没有人可以精确到个位数。虽然知道某个地方堵了,但是到底堵了多少车不知道,很难精确到个位数。
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的接入卡口所采集数据已经是最接近于实际数据了,只要车辆经过卡口都会采集到过车数据,但卡口也不能做到100%的精准,总会有一些漏拍,或者一些车辆没有识别出来,所以没法绝对精准。
即便如此,也可以输出比较接近于实际情况的数据,每逢节假日对这些数据的统计要求更高。出行者都想知道出行路上哪里堵车,或者前面拥堵会有多长,通过拥堵点需要多久,导航地图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
前段时间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和百度签了战略合作协议,会在重大节假日期间把上报给部交管局的道路流量监测数据,比如说39条国家高速公路上卡口采集的实时流量数据,通过百度等互联网地图对外发布,这样就能更加精准的指导大家错峰出行,合理的安排出行时间。
比如某条高速的设计通行流量是8万,但是当日的流量已经达到了11万,已经出现了严重拥堵,车主就要考虑第二天是否走这条高速。或者把历史数据发布,前两年在长假的哪几天流量达到最高峰,建议今年出行错开相关高峰期。
集成指挥平台互联网+交通管理应用下一步应用
最后分享的是我们现在正在做但还没有完全推广的一些互联网应用。
现在交通违法非现场执法已经很普遍了,但违法证据最后都需要人工审核,因为设备的识别正确率不是那么高,新型设备的准确率高一点。
从违法发生到车主收到交通违法处罚的短信通知,通常要一个礼拜,这时候对车主的警示意义已经不大,因为大多车主已经忘记是否真的闯红灯了,更多的是“认”倒霉了,被罚款交钱。如果是实时的,这个路口闯红灯之后,下一个路口,车主就收到短信,告知你已经闯红灯了。
还有一种,就是违停抓拍处罚,停一段时间之后才处罚,临停几分钟是正常的、可接受,20分钟以上就违停了,如果临停后被抓拍了,短信通知车主驶离,车主驶离后,就不予处罚,这也体现了执法的人性化。
这也是技术的进步,以前从违法到收到短信通知要几天,现在是及时告知,威慑力更大。现在很多交通违法视频、图像,经过AI智能分析,不再需要人审核了,直接直接通过机器算法就可以审核,准确率能够达到99%以上,比人工审核还准确,就能够自动发送短信。
我们正在尝试将交通违法信息实时传到平台,通过人工智能自动审核,审核完以后把违法信息推送给驾驶员,同时把相关学习材料,比如说此类交通违法会有什么危害,以后要怎么避免违法,违法后交通安全法规是什么规定处罚的,发到驾驶员手机上。如果车主认证学习完以后,可以考虑不扣分,这样就达到了教育目的,而不像以前只罚款。
只是目前效果并不好。有些地方还在尝试,首次违法不计分不罚款,如果是经常违法,第二次就要罚款了。
目前为探索尝试的阶段,也是互联网+的一个应用。集成指挥平台原来比较封闭,只是给民警自己用,以后也要面向车主,提供更多出行信息以及交通安全教育信息。每个人都遵纪守法,道路也就更加的安全,更加的畅通。
我的分享主要是这6个方面,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