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信号的开源、开放
10月底,公安部交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处理继续强调设施的标准规范化设置、精细化管理外,就ITS114来看,《意见》尽管没有公开表示要推进交通信号的开源发展,但实际上已经有几个这样的表述与开源相关:
推进交通检测设备接口标准化,鼓励各类检测设备与信号机在前端实现直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高交通信号控制设备对交通流的实时、准确感知能力。
新增或更换信号机时要充分考虑设备兼容性,便于实现设备的联网和协调控制。
鼓励各地将不同品牌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接入到城市交通信号统一管理平台,推进城市各区域信号控制系统的统一管理和跨区域统筹优化。
鼓励各类检测设备与信号机在前端实现直联,实际上应是要让信号机企业开放MIBs,让应用单位可以自由选择各类型、各品牌的检测设备,而非受限于信号机企业,只能被动选择检测设备。
而新增和更换信号机要考虑设备兼容性,主要是指上位机的通讯协议要开放,就是从去年到现在很多城市在推行的城市级信号集中管控平台所需要的各信号系统要开放通讯协议。
一下一上,《意见》实际上表述的很明显了,交通信号行业要开放、开源,不能再设置壁垒。至于信号机企业是否会跟随《意见》或者市场需求,来进行改变,就看市场的需求到底有多强烈了。
产业层面,9月8日,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科达)正式发布开源信号控制系统(OpenATC),包括平台和信号机。
平台可实现信号控制、业务管理、优化控制、配时评价等系统功能,采用开放性、标准化通信协议,项目代码完全符合开源协议 EPL2 要求,支持不同信控设备协议扩展和信控算法扩展。
信号机采用嵌入式 Linux 操作系统,稳定、易扩展,基于模块化硬件结构设计,安装、维护、组装更便捷。产品集成多源交通数据实时检测功能,既可与指挥中心、区域控制机联网,执行中心或区域下达的控制指令,也可联合路口数据采集系统作为智慧路口自适应信号控制机独立使用。
10月25日,2020年北京智能交通大会上举行了“智能交通控制开源技术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实验室由北京市智能交通协会发起,成员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唯行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杰瑞电子有限公司、广东振业优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方工业大学、霹图卫软件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博研智通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攸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慧尔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十家从事智能交通控制的企业。
据称,实验室的成立是为了推动城市交通控制领域开源技术的研究、创新与成功转化。实验室主要从事交通控制、交通诱导、交通治理等相关领域的开源技术与成果推广,其定位是面向国内城市智能交通控制科学与工程开源技术的研究实体。
在国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开源,主要在于信号机与感知设备的直联,也就是由Q-Free发起Free the MIBs 运动,已有包括西门子、Miovision、Encom等ITS企业以及美国几个州的交通管理单位表示参与。
也就是说,交通信号系统的开放、开源已经成为趋势,开放、开源之后,至少能带来管理上的便捷,但能否带来信号控制水平的提升,通行效率的提高,还需要时间检验。
05.
智慧路口/全息路口
智慧交管发展多年,感知、控制、诱导等硬件设备已经看不到跨越式的创新,这两年的智慧交管发展重点一直在信控,一个比较难量化、评估的智能化细分领域,需求也比较多,因此整个信控领域看起来很热闹。
但对于感知设备来说,汽车电子标识应用受阻,车路协同普及尚早,所以智能视频监控分析是交管感知领域的主流技术,但近年来多偏重于后端的视频大数据分析,在前端无非是加算法,然后是加算力。
“智慧路口”的出现,是智慧交管在路口这个关键节点综合管理需求的体现,将感知、控制、诱导、计算等相关设备和技术组合成一个整体,在路口端实现边缘控制或者区域控制。不论是智慧路口,还是全息路口,都是这个思路的产物。
什么是智慧路口?
就是通过路侧赋能,让数据、算法和算力这三大要素靠近外场道路和终端用户,实现路口本地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及时反馈,最终实现外场道路的全息感知、万物互联和路口自我智能管控。简单来说,就是全面感知,
所以最重要的,首先要有边缘计算单元,其次是要有比传统感知设备更智能的检测设备。计算单元是通用型设备,高算力,大存储,多接口以及对温度变化的强适应能力,这个基本上和传统的智能交通厂商无关,只能是拿来主义,但更智能的检测设备方面,雷达视频一体机却是很多企业都可以尝试。
雷达和视频在交通流检测方面各有优势,雷达可以在全天候条件下工作,能够测定车辆速度,能够超远距离感知(200米),而视频最大的优势就是“可见”,能够根据不同的智能算法,获得丰富的数据;
两者也可以互补,雷达不能可视,而且在拥堵的时候,检测数据往往会出现偏差,而视频设备在恶劣天气下,能力难以施展,就需要雷达来支撑交通流数据的获得。
整体而言,雷达+视频可以实现全天候、多场景、多目标、高精度等交通流检测,可以具体到某一条车道的流量,具体到某一台车的轨迹、动态。
就ITS114猜测,雷达视频一体机的核心挑战在于算法的优化,这两者都有长处也有都有劣势,加在一起能否大于2,就看企业有没有持续优化算法的能力,海康大华华为自然有这个能力,其他企业呢?当然,也没必要等到产品臻于成熟,再面向市场,否则“产品做好了,市场却没了”尴尬,可能会再次在行业上演。
不管怎样,雷视一体机给不少中小设备企业又增加了一个产品,市场需求是有的,但能有多大,还得看产品本身的表现。
就ITS114统计,2020年明确以智慧路口为采购主体的项目,只有三个,上海两个宿迁一个,加起来也就4000万不到,此外,贵阳交管局的数智贵阳项目中有提到智慧路口边缘计算节点。当然,多数智慧路口的建设,都是放到智慧交管整体项目中。
06.
智慧停车
整体而言,智慧停车市场要比前两年看起来要繁荣,以前是一窝蜂要过河找河里的石头,现在是摸到了石头,慢慢过河。
政策方面,2020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了支持ETC进入停车领域的《关于开展ETC智慧停车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广东、山东、河南三地出台了省一级支持、促进政策;
市场方面,2020年,ITS114统计到的智慧停车项目超过440个,有100余个项目没有中标金额,有明确中标金额的340个项目的市场规模达64亿,且不含贵州多个城市一体化停车特许经营权项目,上亿项目中,基本上都是特许经营权/PPP项目,5000万以上集成或者设备项目只有6个;
资本层面,传闻已久爱泊车计划登录科创板的风声变成现实,在2020年就有四轮融资,不IPO,以为机构是福利机构吗?10月,高盛与阳光海天签署了投资协议,这是高盛对中国停车行业的首次投资,此前2017年11月,深圳市华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投资阳光海天15亿人民币。
10月,“PP停车”获得腾讯集团2亿元战略投资,此前,该公司2015年获得协同创新基金千万元的A轮融资。
6月,厦门中卡科技旗下城市级智慧云停车平台“享停车”已完成数千万元融资,并获得了上亿元配套建设资金,投资方为深圳某机构。
1月,厦门市润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停车运营平台”停开心”完成千万级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梅花创投领投,此前停开心曾获得由老鹰基金、九合创投投资的天使轮融资;由Star VC领投,盈信国富、青锐创投跟投的A轮投资。
12月,由山西建投牵头组建的山西静态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成立。
实际上,停车运营市场却不是那么好过,转让股权的不少,比如昆明钢铁控股集团挂牌转让昆明市智慧停车建设运营有限公司的25%股权,混改的有,如运营4万多个道路泊位运营公司天津市公众停车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要混改……
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资源、企业往里面挤呢?除了政策支持,大概就是看好前景,这个未来的万亿市场。
4月,腾讯云正式启动“腾讯云智慧停车·城市合伙人计划”,该计划面向全国各城市招募优质的城市合伙人,并授权其在相应城市开展腾讯云的智慧停车项目推广及拓展;
阿里云不仅有停车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之一的“云原生合作伙伴计划”,也发布了相应智能化系统,更是躬身入境,拿下了几个城市级智慧停车项目。包括中建、中国航天建设集团、首钢、中交等等国企央企也都进入到了停车领域。
当然,停车领域很大,有路外路内,有增量和存量优化,很难说清除,这么多资本国企央企进来,是看中了哪一块,但停车作为稀缺的可经营资源,先跑马圈地再来摸索盈利之道,或许是现在的行业共识。
停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资源化、资本化、一体化、智能化。地方政府将停车作为一个稀缺资源,申请发行停车专项债,顺便建设与停车相关的其他市政设施,或者将停车与道路等基建设施打包一起进行PPP;
运营企业则以获得停车资源的运营权为主要任务,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招投标,二是收购、入股路外停车场;
这是停车的资源化、资本化。一体化,主要是二三线城市将公共停车场、道路停车进行一体化特许经营权拍卖、转让,实现存量停车资源的智能化、联网化,以及新建路外停车场,包括立体车库、机械车库等。
停车领域参与方众多,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诉求,不同城市政府的诉求也不一样,决定一个城市的道路停车所采用的运营模式和技术设备也就不一样。
就像ITS114在2020年6月的微信推文《那些“非主流”的道路停车检测设备》中说的,采用BOT、特许经营权等模式,则要看运营期的长短,时间越长,采用高位视频技术的比例也就会越大,虽然初始成本高,但运营成本低,综合考虑,高位视频是10年以上项目的主要选择,而运营期在10年以下的,就会有很多技术选择,但肯定是倾向于实施难度低、成本低的技术。
07.
公路视频联网/智慧高速
2020年,公路信息化千万项目市场约320亿,相比2019年下降超过一半,但仍远高于2019年之前的平均水平,这其中公路视频联网相关项目投资贡献了26亿。
业内普遍认为,若不是省界收费站取消工作,公路视频云联网、高清化改造,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推进。公路视频联网的核心是如何有效贯彻“云管边端”一体化新技术路线。
视频公有云平台作为全网视频资源100%汇聚的核心,视频流、控制信令需要从一级汇聚点先上云,再反向与原系统建立应用关系。
对于路网管理而言,视频联网主要能从宏观决策上提供支持,对于公路运营而言,能够辅助实现公路运行管理、事故预警及处理,最为重要的是,能为逃费稽查提供依据;对于公众出行而言,能够提供路况视频点播等出行信息服务。
8月下旬,交通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高速公路视频联网工作的通知》印发,明确要求北京、辽宁、江苏、河南、湖南、广东、重庆、贵州、陕西等示范省份于2020年10底与部平台实现联网,其他省份于12月底前完成部省平台联网。
就ITS114统计,全国20多个省市进行或完成了建设招标工作开始进入加速建设期,但仍有部分省市批复了相关项目可行性研究,但还没进入到招投标阶段,当然也有一些省市,只有设计招标,没有公开的项目信息。
ITS114在10月份推送的《公路视频云联网项目,进入井喷期了》一文中认为,视频云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是省界收费站取消工作的延续(与公路收费清分结算有关),有些地方也称之为“第十一战役”,交通运输部门的重视程度仍然很高。总的市场盘子应会超过原来估计的50亿不少,ITS114统计到的就有26亿,而且还有很多不公开以及低于800万以下的项目,2020年就应超过了40亿。
与智慧高速相比,公路视频云联网更像是行业内的事情,基本没有“破圈”,参与者虽然也有华为、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参与,但热度显然不如省界收费站取消以及智慧高速两大话题高。或许是因为智慧高速更多承载着行业未来发展的期望。
现在智慧高速建设多包含在新建高速整体建设之中,单独的智慧高速、智慧公路招投标市场,就ITS114统计,仅11亿,其中还包含了7个亿的成宜数字高速,所以很难测算智慧高速2020年的市场规模,保守估计应在30亿以上。
仅去年开通的智慧高速路段就有深圳外环高速、杭绍台高速、杭州绕城西复线、长益复线高速、成都绕城高速改造等,在建的包括京雄高速、延崇高速、杭绍甬高速、五峰山高速、鄂州机场高速、成宜数字高速、京沪高速改造、京石高速、济青中线高速、京台高速山东段、珲乌高速等,计划新建的更多。这里面绝大多数是新建高速。
现在对于智慧高速的建设应用大多持肯定态度,但也不是没有质疑,这么大的投入,到底能给各方带来多少“获得感”?
到底能带来多少通行效率的提升,进而提高公路的运营价值,给运营者获得感?
到底能给通行者带来多少安全、畅通,给通行者的获得感?
就ITS114看来,智慧高速对于通行效率的提升一定是有的,安全预警能力的提升、事故处置能力的提升,都能带来通行效率的提升,但能否给公路运营者带来商业价值的增长?
究其原因,现阶段的智慧高速建设应用,可能并不是以需求为主要导向,来解决问题,本应该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是先过河再说。
就以需求为导向的智慧高速建设,京沪高速改造为车路协同,赋能干线物流,是一个明确的以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案例,对现有高速进行改造,以期实现重卡车辆编队行驶,提高物流效率,但能否实现,也是需要验证。
所以,想必有人和ITS114一样想问,高速公路是否有必要都覆盖5G?
是否有必要都支持车路协同?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