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6日上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办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论坛在福州举行。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论坛今年首次亮相,主题“新城建新发展”。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出席会议,围绕“协同发展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做了精彩分享,为中国特色“双智”协同发展建议了三个关键路径,并针对目前的突出问题,提出“未来城市实验室”这一创新机制。
过去汽车和城市的关系相对简单,汽车是城市的交通工具。现在汽车和城市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汽车与城市在智能化大趋势下彼此依赖。汽车未来发展方向是智能汽车,更高级是自动驾驶。城市现在正在推动的重要工作是数字化和智能化,两个行业在智能化形成了协同交点,让汽车成为城市智能化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城市也成为汽车智能化最重要的依托力量,二者成为深度协同最为典型的案例。这个案例如果做成功了,作为新城建的应用场景,智能城市可能就率先打造出来,智能汽车也会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这就是为什么要推动汽车与城市两个不同领域在智能化上实现深度的融合。
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的三条关键路径
从目前各个城市实践情况来讲,这两个不同的领域,怎么来实现协同?怎么在协同的道路上实现比较良性的互动,目前来看应该有三个方面的探索重点。
智能化的城市道路该怎么建?
它既不能过早过度智能化。智能化迭代速度太快,投资一代马上就过去一代。也不能躺在传统的道路模式上,毕竟城市建设及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比较好的办法是按应用导向原则来建设,通过汽车应用带动城市道路智能化改造。那么汽车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道路?
首先,汽车智能化需要路侧感知,城市道路需要为智能汽车提供动态感知信息,如路侧的摄像头或者雷达,并要实现融合感知。感知信息给到汽车,汽车就变得相对简单。如果城市道路没有这些设施,这些设施就得装到汽车上。一辆满足无人驾驶的汽车将要装100~200万的智能化设备。而道路有了这些融合感知后,车辆智能化成本就变成十几万甚至更低。其次、交通管理系统也要进行智能化升级。第三、网络通讯设施。刚才很多城市谈到5G,没有5G设施,智能化到不了汽车上。有了5G,车路、车城才能实现协调。最后,背后还需要有电力设置、服务设施、紧急救援等在内的基础保障系统。所以,首先应该围绕汽车这个全国有近2.7亿辆的城市移动载体需求,来进行城市道路的智能化改造,这是我们实现一个车路协同的第一个要点。
当城市道路、城市公共设施都具备了智能化特征之后,这些设施如何进行管理?
一个城市数以万计的智能路侧设施,加上百万量级的动态汽车参与到与这些设施的交互中,就必须有一个综合性平台来对设施和动态车辆进行统一管理或者控制,这就是车城网平台。它主要对现有不同门类、多批次、规模化设备进行实时管理,对参与的汽车进行实时监控,让设备的数据和汽车的数据进行实时汇聚。
建好的道路,汇聚上数据如何用起来?
目前最重要的应用是实现汽车智能化出行和交通优化管理,将来是支持无人驾驶汽车出行。有了这些设备,红绿灯和汽车会实现实时交互,车多了,灯会变。公交车也可以实现按需出行,人不用再等车。有了这些数据也可以赋能城市管理,有了海量数据支持,可以更好地实现在市政设施监测、安防布控、城市规划仿真等方面智能化管理。
协同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新城建”确实是一项新的工作,刚刚开始,也面临了很多挑战,需要我们加快速度在实战中解决。
第一、设施的智能化在标准上要加快统一。车能看得懂路,路也能读得懂车,所以标准统一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解决好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以及增加应用场景。大量数据形成了,能不能形成有效应用?这也是每个领域智慧化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很多IT手段上来之后,IT供应商与城市管理管理方之间在数字化方面存在着脱节,应用方缺乏数字化思维,因此应用要数字化;数字化供给方缺乏应用经验,因此数字要应用化。数字城市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用的。应用与供给在思维和认知上的脱节,会导致更多表面工程,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第三、投资模式。早期基建靠政府引导,未来如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来支持新城建的可持续投资?在双智上也是目前突出问题。
第四、成本。由于智能化设备、智能化车辆成本偏高,现在智能化投资处在一个高成本阶段,由于高成本就缺乏商业模式。实现整个链条降成本是现在当务之急。
第五、跨部门、跨行业协同。城市CIM数字化底座和智能化基础设施一定要支撑跨行业跨部门应用,特别是公交、公安各个领域应用搭载在双智的设施与平台上,这就需要各部门协调组织好,这单靠企业来推动是非常困难的。
未来城市实验室
为了解决以上五个问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拟联合187个机构构建“未来城市实验室”。通过这个创新载体和协同机制,政府部门基于自己的工作需要,随时提出希望用数字化思维想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对于数字化企业提供的各种数字化解决方案可在这个实验室进行仿真和验证,解决供需对接、技术能产生实效的问题。通过“未来城市实验室”助力未来“新城建”!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