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晚
已过下班晚高峰时间,阿里巴巴工程师刘勇找到成都市交通运输局信息中心(成都市交通运行协调中心,简称“TOCC”)主任罗健。“今天生成了近4亿条数据,地铁客流增长明显,我想把地铁客流出行规律模拟仿真实验再推动一下。”
他口中的模拟仿真实验,是指通过数据建模的方式,模拟例如高峰时期地铁人流的出行特征。“说细一点,人流突然增加应该怎么疏导,防护栏应该怎么摆放,都可以通过这个仿真实验完成。”而这个仿真实验准确度影响最大的指标,就是要有大量的历史人流数据。
“这还只是一个小环节,整个成都市智慧交通的成形,都离不开各类数据的支持。”罗健介绍,分布在全市的如流量摄像头等在内的超10万路感知终端,正在采集整个城市的交通信息。“一个路口,单位时间内通过车辆是多少,一个地铁站,早高峰期间通过了多少乘客,都是一条条数据。”
TOCC每天的平均数据采集量,已超3亿条。
一天产生超3亿条数据
海量信息为“智慧”升级打下了基础
“这是向智慧交通快速转型的最佳时机。”罗健直言,交通的“信息化”和交通的“智慧化”是两回事。
“信息化”是前段基础,在信息充分采集基础上,对其进行“智慧化”处理,才是智慧交通的“正确打开方式”。
而“智慧化”的关键,在于其能够为交通行业的运行,提供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以一个细节为例·
TOCC专门打造的“司机小秘书”APP,可让巡游出租车司机实时查看高铁站、机场等交通枢纽的等车乘客数量、巡游出租车待客时间、空车数量等信息。
“甚至连这个时间段,这里接客的出租车每单参考价都能显示出来,太方便了。通过它,我专门选择待客时间短、运价高的区域去跑,现在每个月能多挣600多元。”巡游出租车司机曹明华说。
在监测大厅·
可以通过大屏幕看到成都市全盘交通情况。大屏幕上的每一个子项目都分得很细,比如过去两个月,成都人早高峰通勤状况这一子栏目中,就有包含了私家车、打车、地铁、公交四个选项,而每个选项又分为0-5公里、5-10公里、10-20公里、20公里以上四个区间。
为什么要分这么细?
“分细了,才有使用价值。我们可以看到早高峰期间,地铁乘客行程中,10到20公里人数最多,大家平均搭乘的站数为13站。如果今后想在地铁上提供一些具有附加值的服务和地铁票制票价调整,这条数据就是很好的参考。”刘勇说。
投诉率下降90%
数据共享超90个部门
运行模式变为“人做、天看、云算”
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为例,机场周边巡游出租车运营数据接入平台后,传统“人盯车”的模式变成“人做、天看、云算”。
例如·
乘客在非规定地点上车,视频捕捉到能进行AI识别,将该违规行为通知到后台处理。
“哪辆车在哪里违了什么规,全能识别出来。”成都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总队机场支队执法大队负责人邱锐说,这让双流机场出租车投诉率下降了90%。
这些交通枢纽配套服务的运行合理性也随之提升。
同样以出租车为例·
罗健介绍,此前一次春运返程高峰期间,出现过几班列车同时晚点,上千人滞留在火车东站的情况。
“当时只能在微信群里吼,让出租车公司调派空车过去。”但具体需要调多少?没人知道。最终让100多辆车跑了空路。“师傅们的怨言很大。但这个现象在中心正式营运后,再没发生过。”
TOCC现在正在做的一个重点,是大运会赛事交通的智慧保障。这也是入驻在此的阿里云工程师孟帅的工作职责。
“开闭幕式场馆、双流田径场馆、媒体中心、双流机场、天府机场、火车东站等,大运会期间都需协同调度。”孟帅说。
尤其针对赛事场馆,中心联合阿里云正在对客流预测、疏散、出行方式、游客态势等模型进行优化,这将提高运动员、游客和媒体的出行和使用体验。
“我的规划是,所有事前预测和交通建议将分别在提前1天、1周、1个月三个节点提供,帮助相关人员做到心中有数。”孟帅说。
罗健介绍·
大运会期间,中心还将融合大运所需的互联网导航数据、运营商数据等多源数据,通过统一数据模型、统一数据管理的形式,构建全领域交通数据采集,实现数据的多部门、多区域、多层级的共享和交换。
而互联网导航企业,也非常愿意将数据共享。“共享之后,他们的‘获得’将远大于自己的‘支出’。”
以成都市为例,如果在导航APP输入市中心到青城山的公交路线建议,“你会发现它真的会让你花4个小时坐‘公交车’到青城山。但事实上轨道交通公交化后,搭乘地铁到犀浦再转高铁,才是最优的公交路径。”为什么导航APP没有这个选项?“因为他们接入不了高铁信息。”刘勇说。
该中心所发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打通了交通领域的数据壁垒。
“我们的数据提供单位达到39家,并计划向超90个各级部门提供数据共享的服务。”
描绘画像
打造交通“征信体系”三个生态
让综合交通大数据发挥最大效用
群智涌现机理、模型、算法仿真及应用,由华南理工大学、阿里巴巴达摩院、TOCC、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打造的成都全域交通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完成。“这是科技部的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研究课题,我们负责提供数据验证及算力,当然成果也就能最快应用到我们这里。”罗健说,这一课题不仅能应用到日常交通上,各类重大应急协同都能派上用场。
比如2020年初·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心联合阿里云开发的“成都市公路疫情检疫站登记系统”,就让通行车辆耗时从2分钟缩短到30秒,在提高通信效率的同时,还形成了可查询档案,与相关部门实现数据共享。
下一步,TOCC也想将现有数据资源的能量发挥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去。
“我们想要打造三个生态。”罗健说。
第一是数据生态。通过大数据感知、管理、分析与应用服务,形成对交通行业生产、生活、出行具备良性增益的生态系统。“其中之一,就是打造车辆和驾驶员的全生命周期画像。”通过车辆事故信息、驾驶员从业情况的全周期管理,建立交通安全行驶的“征信体系”。
第二是产业生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突破口,在智慧交通等产业方面协同创新,培养新动能。车路协同、无人驾驶等技术,都在这个生态之中。此外,这一生态也将为商业运营提供更多具备参考性的建议。“人流就是经济流,什么样的店开在公交站合适,什么样的店开在自行车停留多的地方合适?我们都可以给出数据参考。”
第三是人才生态。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培养具有大数据能力、研发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交通专业人才,形成覆盖交通规划、建设、运输、服务全链条的人才生态系统。
“智慧是手段不是目的,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方式,让成都的交通更‘聪明’‘温暖’‘舒心’。”罗健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