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月开始,深圳引入电子围栏技术约束共享单车骑行者,在指定区域外停车,会被判定违规停车并收取车辆管理费。不只深圳,北京、内蒙古呼和浩特、浙江温州等地,也在试用电子围栏技术。
电子围栏主要依托两种技术:蓝牙道钉、高精度定位。蓝牙道钉需要埋设于市政道路路面,相对来说日常运维投入较大。高精度定位无须安装设备,因此更受青睐。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管理共享单车只是“小试牛刀”,高精度定位还可以应用在自动驾驶、智慧公路、智慧港口等领域,为智慧交通提供从亚米到毫米级精度的定位服务。
普通定位很难满足智慧交通需求
“我到了,你人呢?”很多人在叫车过程中,都会遇到定位不准的问题,特别是在机场、火车站这种大型公共交通枢纽。
近在咫尺的“相见难”往往是由定位不准导致的。
对定位影响最大的是太阳系里的“老大哥”——太阳。2010年出现的太阳大黑子,造成了地球大气电离层的异常活跃。当年全球卫星导航信号普遍受到了影响,多国出现定位不准的情况。其次是天气。大气对流层里的云朵富含丰富水汽,天气变化时,云层的厚度和里面的水汽浓度随之发生变化,尤其雨雪、冰雹等天气,会严重影响导航信号的传输质量。城市中高楼大厦林立,也会阻碍信号传播。
定位设备需要接收导航卫星发出的导航信号才能形成定位,受种种因素影响,信号传到地球很容易“跑偏”。普通定位精度通常在5至20米之间,可以满足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场景的需求。但是发展智慧交通,普通定位远远不够。
在自动驾驶领域,如果汽车能够定位自身的精准位置,再结合高精度地图,它对于当前整体驾驶环境下的一些静态或准静态的信息会产生非常准确的判断。基于此,自动驾驶决策系统才能够作出正确判断,并控制车辆的下一步行为。
智慧公路发展也离不开高精度定位技术。精准统计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的运行轨迹、实现重点高边坡状态和桥梁结构及基础沉降预警、控制无人养护车自动化作业等应用,都需要高精度定位技术提供的精确位置服务。
在智慧港口发展过程中,集装箱卡车精准停车、岸吊人员的精确作业;在物流智慧化过程中,无人快递小车、物流车辆精细化管理、路径规划……
看起来高大上,却和“管好自行车”异曲同工,不管是越线扣款还是准确操控,都需要高精度定位。
高精度定位将帮助自动驾驶汽车科学规划行驶路径。
高精度定位专治信号“跑偏”
要实现高精度定位,得把“跑偏”的信号拽回来,这就要建设地基增强系统。
地基增强系统由多个卫星定位基准站和若干个控制中心组成,每个基准站覆盖半径约30至50公里。基准站的位置信息是固定的、已知的,当它接收卫星信号后,便可得到一个卫星定位结果。卫星定位结果和它已知位置的差值就是卫星定位误差。这个误差结果可以通过网络播发的形式传输给周边的设备,设备定位系统减掉误差之后,就能得到一个高精度的位置信息了。而若干个卫星定位基准站通过网络连接后,就可以对更大的区域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
2017年5月,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建成启用。系统包括400余个国家级定位基准站,可向公众提供免费开放的实时亚米级导航定位服务,并向专业用户提供厘米级、毫米级定位服务。
受限于定位基准站数量等因素,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并没有很好地满足商业化应用需求。因此,近年来,高精度定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各行各业提供服务。
交通运输行业高度重视卫星定位基准站建设。《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建设覆盖全国的车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能力;《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推动卫星定位增强基准站资源共建共享,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服务。
行业高度关注为高精度定位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高精度定位企业纷纷瞄准交通运输行业,加快卫星定位基准站建设步伐。
2016年起,千寻位置在国内建设定位基准站,已建成2800多座国内基准站和约120座国外基准站;专注于自动驾驶高精度定位服务的六分科技,已在国内建设了1900座基准站,基本覆盖中东部地区高速公路;中国移动发布了OnePoint高精度定位产品,可提供3—5毫米级的静态高精度定位服务和1—5厘米级的动态高精度定位服务,分别用于基础设施边坡墙的监测和自动驾驶、无人机作业……
据了解,卫星定位基准站单价约3.5万至6万元,成本较高,后期运营维护也需要消耗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业界普遍呼吁,基准站信息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但资源共享之路并不顺畅,拥有一张遍布全国的基准站网,具有很大的溢价空间。
美国从1995年开始建设基准站,是最早建设卫星定位基准站网的国家,其卫星定位基准站共建共享模式或许可供我国借鉴参考。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