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卫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扫一扫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加好友

这场新闻发布会,全面回顾中国交通运输这十年

发布时间:2022-06-13 17:54
          6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和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安路生、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董志毅、国家邮政局副局长戴应军,介绍了新时代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进展与成效,并答记者问。

图片

          徐成光介绍,回望这十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建成了过去想建而没有建成的一大批重点工程,迎来了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有力保障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十年来,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加速成型,有力促进了国内国际循环畅通。我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海运通达全球,中国高铁、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快递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规模巨大、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力服务支撑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运转。交通运输缩短了时空距离,加速了物资流通和人员流动,深刻改变了城乡面貌,有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有力保障了国内国际循环畅通,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年来,我国综合交通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货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邮政快递业务量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国家之一。从2021年数据来看,平均每天约有超过6.9万艘次船舶进出港,飞机起降2.68万架次,快件处理接近3亿件。高峰时,平均每天铁路开行旅客列车超过1万列,高速公路流量超过6000万辆次,“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初步实现,交通运输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领域之一。一个流动的中国正彰显出繁荣昌盛的活力。

          十年来,交通运输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充分发挥,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我们完成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兜底性目标任务,实现了“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队”的庄严承诺,有力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交通连片成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去年创下了全年完成投资3.6万亿元的历史新高,在服务稳定经济大盘、做好“六稳”“六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坚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大力推进交通互联互通,更好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全力确保物流保通保畅,中欧班列、远洋货轮昼夜穿梭,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体现了中国担当。

          铁路公路十年增加里程
          可绕赤道27圈半


图片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徐成光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一是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完善。我们加快建设“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71118”国家高速公路主线、世界级港口群、世界级机场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2012年到2021年底,铁路、公路增加里程约110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赤道27圈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均超过了95%。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支撑国家战略能力不断增强。“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初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实现内地与港澳间一小时通达,长三角地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加快建设,黄河流域跨区域大通道基本贯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

          三是交通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持续提高,高速公路实现了“全国一张网”运行,数字航道基本覆盖长江、西江干线,跨海桥隧、深水航道等关键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四好农村路”引发乡村巨变

          徐成光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公路”的重要指示,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

          一是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十年来,中央在农村公路领域累计投入车购税资金7433亿元,其中用于贫困地区的投资就达5068亿元,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约253万公里,解决了1040个乡镇、10.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难题。农村公路的总里程从2011年底的356.4万公里增加到2021年底的446.6万公里,十年净增了90多万公里。

          二是农村公路的路况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路长制”,到2021年底,我国农村公路路面的铺装率、列养率、优良中等路率分别增加到89.8%、99.5%和87.4%,和我们干线公路的服务能力水平基本相当。

          三是运输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新增了5万多个建制村通客车,具备条件的建制村百分之百通了客车,农民朋友“抬脚上客车”已经从愿景变为现实。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的水平也明显提升,基本实现了“运有所达”。

          四是脱贫致富带动作用十分显著。“交通+电商”融合发展,“山货进城、城货下乡”,加速了城乡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带动了农村增收、农民致富。全国设置农村公路就业岗位77.4万个,平均年收入1.3万多元,吸收脱贫户38.1万人。可以说,这十年来,“四好农村路”引发了乡村巨变,让乡村因路而兴、因路而美,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下一步,将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计划再新增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万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3000座,这样加上原有的目标,预计今年全年有望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8万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8000座。

          水运基础设施
          总体规模世界第一

图片
🔺 本报记者马士茹提问。

          徐成光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水运大国。

          一是水运基础设施体系加速完善。总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到2021年底,我国内河航道的通航里程有12.8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超过1.6万公里,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0867个,万吨级及以上的泊位是2659个,基本形成了长三角、津冀、粤港澳等世界级的港口群。依托主要干线航道和港口群形成的经济带、城市群,都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二是运力规模和结构不断优化提升。截至2021年底,我国拥有运输船舶12.6万艘,净载重量2.84亿吨,集装箱箱位是288.4万标箱,载客量是85.8万个客位。船舶的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这些年在加速发展,我国控制的海运船队的运力规模是3.5亿载重吨,居世界第二位。我国拥有注册船员180余万人,年均外派的船员近14万人次,都位居世界前列。

          三是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前10名的港口当中,中国分别占了8席和7席,其中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连续多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前列。在反映港口装卸效率方面,我国主要港口平均作业时间都明显优于国外主要港口。疫情以来,水运物流的供应链始终稳定畅通,确保了出口货物出得去,进口货物进得来,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贡献了中国力量。

         四是水上安全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水上交通事故的件数、死亡失踪人数、沉船艘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比十年前分别下降了52.2%、44.8%、72.1%、51.6%。应急救捞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这几年先后妥善处置了“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桑吉轮”碰撞燃爆事件,参与了韩国“世越号”客船的打捞,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

          改善群众出行体验
          提升运输服务品质

          徐成光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行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一是把提高服务供给能力作为重点。到2021年底,全国完成的营业性客运量是83.03亿人,完成营业性货运量是521.6亿吨。其中,高铁的旅客发送量达到了25.3亿人次,这是2012年的5倍。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超过16万公里,公路网的密度达到了每百平方公里55公里,比2012年增长了24.6%。海运承担了我国约95%的外贸货运量,我国国际的海运量已经占到全球海运量的1/3。

          二是在运输服务保障上更加注重普惠均等。大力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进程,通过全域公交、城际公交、村镇公交等形式,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出行服务,公共交通在2021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中的满意度得分排名第一。

          三是不断注重提升运输服务的品质。到2021年底,全国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比2012年增长了4.2倍,推进“无纸化”便捷出行,电子客票在铁路、民航领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加快完善适老化出行服务体系,服务老年人购票。网约车目前已经覆盖了我国300多个地级以上的城市,日均订单量约2100万单。27个省份开展了定制客运服务,人民群众“门到门”的出行服务得到了有效满足。

          四是在运输产品的提供上更加注重提供丰富多元的运输服务。积极推进“一站式”出行服务,空铁联运等模式加快发展,多个客运枢纽实现了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安检的互认。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推广全程“一次委托”、运单“一单到底”的服务。2021年,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量754万标箱,年均增长23.8%。

          安路生介绍铁路这十年”


图片

          这十年,路网规模质量大幅提升。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了7万亿元,增产里程5.2万公里。到202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了15万公里,其中高铁4万公里。铁路已经覆盖了全国81%的县,高铁通达93%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铁路网络。

          这十年,运输服务品质全面跃升。中国铁路客运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货运周转量以及运输密度均居世界首位,铁路安全持续稳定,绿色低碳优势充分发挥。客运服务提质升级,复兴号动车组开行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运输产品日益丰富,推出了网络购票、电子客票、在线选座等服务新举措,人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舒适,以往“一票难求”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货运能力不断提升,2021年货运量完成47.74亿吨,较2012年增长了22.3%,以往长期存在的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得到了有效解决,“公转铁”成效显著,粮食、化肥、电煤等重点物资运输得到了有力保障。

          这十年,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攀升。铁路装备实现升级换代,复兴号系列产品涵盖不同速度等级、适应各种运营环境,智能型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中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高速、高原、高寒、重载铁路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建设和装备制造技术体系。

          这十年,铁路改革迈出新步伐。铁路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开,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成效明显。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的比例不断攀升。国铁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京沪高铁公司等一批企业成功上市,法治化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这十年,国际合作开创新局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老铁路、亚吉铁路、蒙内铁路都相继开通运营,雅万高铁标志性项目有序推进。铁路技术装备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全产业链“走出去”。发布了150余项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外文版。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85个城市,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成果和突出亮点。

          安路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铁路有力促进了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路网建设,助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要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铁路建设,加大投资支持力度,2021年底西部地区铁路比2012年增加了2.3万公里;服务区域发展,通过优化完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铁路网布局,助力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相继开通了蒙内、亚吉和中老铁路,持续推动境外铁路项目合作,高质量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十年来,“四纵四横”高铁网全面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形成,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

          二是持续加强运力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这十年,铁路运输能力大幅提升,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可靠的运力保障,每年铁路货运的80%用于运输煤炭、化肥、粮食、石油等国计民生重点物资。同时,推出了高铁货运、冷链运输、集装箱班列等货运新产品,初步形成了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流需求;中欧班列累计开行了5.5万列,有力保障了我国外贸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通运转。

          三是不断改善运输服务,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数量增长了1.4倍,解决了高峰期运力严重短缺问题;复兴号动车组持续扩大覆盖范围,2021年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占比达到了73.6%;人民群众出行由以往“走得了”已经转向了现在可以“走得好”;持续提升公益性运输质量,“慢火车”惠及铁路沿线人民群众。

          安路生介绍,目前,铁路总体技术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中国铁路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撑。

          一是装备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成功研制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形成了涵盖时速160、250、350公里速度等级的动车组产品谱系,京张高铁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了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商业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高速动车组,以及时速350公里高铁货运动车组已经成功下线。

          二是工程建造技术系统全面。全面掌握了复杂条件下高速铁路建造成套技术,构建了涵盖不同轴重等级的重载铁路建造技术体系,攻克了超大跨度桥梁建造等关键技术,建成了覆盖广泛、纵横交织的铁路网络。
 
          三是运营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全面掌握了复杂路网条件下高速列车高密度跨线运输调度技术,运输密度和列车正点率世界领先,构建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为铁路安全持续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董志毅介绍民航这十年”


图片

          民航运输规模快速增长。这十年来,民航新建、迁建运输机场共82个,机场总数达到250个,新增航线3000余条,航线总数达到了5581条。我国的旅客运输量已经连续18年稳居全球前两位。2019年,民航运输的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都超过了2012年的两倍,货邮运输量为2012年的1.3倍,航空服务网络覆盖全国92%的地级行政单元,88%的人口、93%的经济总量。

          民航服务水平提质增效。航班正常率较2012年提升了13.17个百分点,连续4年超过了80%。推行“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推广通程航班服务,特别是激活三四线城市潜在的市场需求潜力,中西部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行业的比例从2012年的36.5%增长到了2021年的45.2%。在脱贫地区新建运输机场47个,航空服务对脱贫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了83.6%,比2012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

          民航战略支撑作用凸显。十年来,民航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占比提升了18个百分点,达到了33.1%。围绕服务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大力推动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的建设,四大机场群已初具雏形。全国已基本建成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10大国际航空枢纽,29个区域枢纽等组成的现代化机场体系。同时,我国已与1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开通国际航线895条。在正常情况下,国内航空公司经营国际定期航班通航62个国家的153个城市。同时,着力推进国际航空物流的发展,目前每周完成国际货运航班约5000班,通达全球52个国家的123个城市,这有力保障了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同时,主动融入了“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已与10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同时与64个国家保持定期的客货运通航,航班总量占我国国际航班总量的60%以上。

          民航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我国在全国规划建设了近80个临空经济区,其中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17个,民航业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日益凸显。通航业务保持了快速增长,业态不断丰富,年均飞行小时增速为12.5%,通航机场达到了339个,通用航空器3045架,实名登记的无人机数量约83万架,年飞行小时达到了千万小时的量级。应该说,通航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董志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是我国由单一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转段进阶”发展的关键时期,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将以突破资源容量瓶颈为重点,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着力提升质量效率,发挥整体协同效应,构建一流的民航基础设施体系。发展重点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化国家综合机场体系,二是切实提升空管保障服务水平,三是着力加强科教设施保障能力,四是稳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1—5月份,民航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43.2亿元,和去年同比增长6.6%,开局效果良好。

          董志毅介绍,智慧民航建设作为行业“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线,主要目标是建成“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能协同、开放共享”的智慧民航体系。目前,智慧民航建设在机制保障、顶层设计、标准制定、示范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比如,现在全国234家机场实现了“无纸化”便捷出行,40家千万级机场开通了“易安检”服务,安检通行效率提升了30%。另外,行李跟踪系统也实现了射频识别“串线成网”。通过这些智慧赋能,进一步提升了民航运行的效率,改善了民航服务的品质。

          戴应军介绍邮政快递“这十年”

图片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基本构建了覆盖全国、深入乡村、通达世界的邮政快递网络,高铁快递、航空快递运能不断增强,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智能设施、装备加快应用,快件最高日处理能力近7亿件。

          公共服务不断优化。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十二五”时期完成了8840个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任务,“十三五”末期,全国建制村全部实现了直接通邮。快递网点目前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已经超过80%,年人均快递量近77件。邮政快递服务的用户满意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推动修正邮政法,出台《快递暂行条例》,加快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邮政快递业法规、规划、政策、标准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行业的安全监管水平加快提升,人才队伍能力素质明显提高,基层员工权益保障持续推进,行业文化和软实力全面加强。

          行业作用日益凸显。十年来,邮政业业务收入从1980.9亿元增长至12642.3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2.9%,与全国GDP的比值从0.37%提升到去年的1.11%。快递业务量从57亿件增长到1083亿件,是原来的19倍,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邮政快递业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抗疫保供、保通保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作出了行业贡献。

          戴应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邮政体系在服务生产、促进消费、畅通循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为通政便民利商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邮政网络加速下沉,实现了“乡乡设所、村村通邮”,目前我国邮路的总长度(单程)超过1000万公里,快递服务网络的总长度(单程)超过4000万公里,拥有邮政快递营业网点41.3万处。

          二是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高效衔接。在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方面,培育了邮政服务农特产品进城“一市一品”项目超过1000个,年业务量超千万件的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100个。在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方面,形成了入厂物流、仓配一体化等模式,供应链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在与电商融合发展方面,邮政快递业已经成为了商品流通的加速器、服务电商用户的主渠道,年支撑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已经超过10万亿元。

          三是为快递“无处不在”提供了生动注脚。党的十八大以来,邮政快递业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流通成本加速压降,规模优势加速显现,有力支撑了各类电商加速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享受网购。

          四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自主可控渠道。积极推进“快递出海”工程,持续加大跨境网络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全球性的国际邮政快递枢纽集群,邮政快递业正通过强化全链条的跨境服务,为保障国际供应链安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四川中卫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14007264号-3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