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京津冀联合发布了《京津冀协同推进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7-2020年)》,确定将北斗产业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切入点和先行手段。对于其他准备布局北斗产业的省市来说,北斗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京津冀三地的招商经验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近,但发展基础与区域特色不同。
北京已成为全国北斗导航终端推广量最大的城市之一。未来将着力打造以中关村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形成企业孵化成长区、加速发展区和企业总部聚集区三大功能区,通过搭建北斗导航和位置服务产业公共平台,开展北斗导航产业示范,辐射周边地区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企业,形成京津冀整个产业集聚区的中心。
天津市将建立北斗导航产业基地、北斗战略新兴产业园区、北斗卫星导航数据中心等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着力推动北斗导航在交通、海事、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推广。“天津要充分发挥制造业优势,与京冀共同构建产业链条,共建产业园区,实现产业互动发展。”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主任李朝兴表示。
河北在卫星导航领域有一批一流企业和研究所,以中电科集团54所为龙头,形成了以应用运营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设备测试认证中心和生产制造基地为核心的“三中心一基地”发展格局,涵盖了卫星导航全产业链,产业规模已达到10亿元。
京津冀北斗导航产业市场潜力依然巨大,三地应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实现互惠共赢。未来,三地将成立联合工作组,组建专家智库,共同制定京津冀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路线图,在政策制定、标准研究、科研攻关等方面统筹管理,同时建立重点项目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环境制约产业发展
北京、上海、重庆等地也从2011年开始陆续建立了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孵化器或产业园。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包括广东、上海、北京、南京、深圳等地掀起了兴建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联盟或产业园的浪潮,这些联盟主要由地方政府发起。
2013年到2015年,各地上马的“北斗产业园”就已达42座。这其中不乏一些不发达的省份。一些北斗产业园事实上处于不同程度的空置状态,面临的问题一是招不到北斗项目,二是招来的项目是“假北斗”。如此背离园区设立初衷的情况,对政府财力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可想而知。
北斗产业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经济,需要创新资源和高端资本的孵化,而以往的园区经济更讲究给已经成型的制造企业搬迁和复制提供价值洼地,两者并完全适应。
从资源禀赋来看,北京、上海兼有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应当是发展北斗产业的“风水宝地”;珠三角地区次之,该区域有完善的电子产业链和汽车产业,能提供研发北斗的元器件、材料和变现市场;西安、成都、长沙、武汉等城市又再次之,由于有老牌航天院校的存在,同时又是对内对外的枢纽城市,也有发展条件。在这些城市和所在的省份之外,要大规模发展北斗产业,只怕要困难得多。
建立行业标准规范
公平的市场竞争,需要统一的规则。基于市场容量、当地资源禀赋以及盈利需求的考虑,北斗产业园设立与否、规模大小会审慎得多。
政府需要树立一种分类管理的思维,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当地是要不计成本培养一些基础研究和尖端技术,还是推动一批科研成果产业化、北斗技术应用以拉动经济增长。
在专业化创投的语境下,项目团队、企业要获得融资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的尽调、估值和必要的经营思路打磨,投入的资金不但有盈利的要求,而且一旦发现风险还可撤出。适当借鉴这种市场化的思路,相信北斗产业园的景象会比当前的遍地开花要小得多。
行业成长空间巨大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斗应用推广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各级地方政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投入技术加大,对卫星导航定位产品的需要量也进一步加大,为北斗这样一个民族高科技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不久的将来,京津冀一定能够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的产业聚集区和创新示范先行区,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亮点、新名片。
根据《卫星导航产业规划》,到2020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产值将达到4000亿元,其中北斗产业的贡献率至少达到60%;对应2020年北斗产业规模将达到2400亿元。
截至2016年底,北斗民用用户已达到千万级,预计将于2018年率先覆盖“一带一路”国家,2020年覆盖全球。随着北斗组网的推进,下游行业应用呈现加速趋势。当前,卫星导航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北斗+”的时代正在到来。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