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连接”为特点的信息时代,有什么比环境更可靠呢?而当“生态”的优势被厚植,城市就是铁打的营盘。
成都的“营盘”如何打造?
产业生态如何培育?
在以“连接”为特点的信息时代,有什么比环境更可靠呢?而当“生态”的优势被厚植,城市就是铁打的营盘。
成都的“营盘”如何打造?
产业生态如何培育?
(一)
如果说“创新要素供给”实际上是一场深水区的改革,那么,重塑城市产业经济地理,“培育产业生态”,则无异于打破、推倒和重建,其意义远非通常涵义的城市产业发展,是一场从理念到路径到方法的产业重构、城市重塑,对成都而言,无异于“脱胎换骨”。
(二)
就在7月2日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作为特邀嘉宾,“小米”CEO雷军分享了关于小米生态圈最新的行业“神话”,这看似漫不经心的故事,讲得上万名与会者茅塞顿开。不可否认,当今时代,产业的竞争靠“生态”,产业自身的做大做强同样需要“生态”。有观点认为,城市产业要发展,重点要培养自己的产业子弟兵,否则如果“外来户”卷铺盖一走,留给城市的,就是百废待兴。
在以“连接”为特点的信息时代,有什么比环境更可靠呢?
这就是“生态”。而当“生态”的优势被厚植,城市就是铁打的营盘。
(三)
成都的“营盘”如何打造?产业生态如何培育?要拉伸这两个问号,尽在成都产业发展大会展示的战略构想——
✔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
✔以重大功能设施引导优势资源优质企业向城市功能区和产业新城集聚;
✔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空间优化,推动城市产业高点起步高位布局。
四大内容,四个维度,既各有诉求,又相互呼应,构成成都产业生态培育的全体系、大系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创新。比如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直接体现了成都组织经济工作一个最主要的理念创新。而其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更是在打造一个全景意义上的产业生态。这一“生态”集合了道路、通讯、能源、环境以及城市景观、民情风俗乃至生活方式,既体现对产业的吸引力,增强对产业的承载力,也集合推动产业发展的联动力。
由此可见,重塑城市经济地理,培育产业生态,实际上是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对成都产城一体的大写意、精心“绣”;是立足大历史观,对成都产业兴城的长远谋、未来举。不仅关乎“五中心一枢纽”功能的承载,关乎成都“国际竞争力、区域带动力”的国家使命,更具有撬动成都“千年之变”,叩响成都“千年之门”的“支点”意义。
(四)
放眼成都,单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动力支撑不足。解决城市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失衡、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不均,从根本上培育成都产业生态,必须进行空间、产业、政策三大重构,三个维度同时发力,有的推倒,有的打破,全面重建。
如是,成都产业方呈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之势。
(五)
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传出消息,扩大中心城区,将原一圈层五城区的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包括二圈层在内共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和天府新区,从而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以此破解城市发展梯度衰减难题,解决城市均衡发展问题,提高对区域的带动能力。至此,成都延续十余年的经济发展“圈层说”宣告终结。
7月5日,成都市政府专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龙泉山由原来的生态屏障转变为城市绿心,成都将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
一个大会,一次新闻发布会,首尾相续,向人们透露出的,是成都产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的明确信号——“东进”,成都产业重构重中之重。
随着龙泉山下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主战场”正在完成排兵布局。从单极发展向多中心支撑迈进,媒体纷纷惊呼:成都正式开启“双城时代”。
(六)
当城市地表卷过一场革命性春风之后,产业生态必将呈一片蓬勃绿意。生态—生态圈—生态链,这样一个遵循规律尊重科学的“闭合环”,将沿其自身的运行机制,画出最新最美的成都产业画卷。
就这样一路向前——
产业融合。产城一体。良性循环。
因产业而兴。因生态而展。因实力而荣。
成都,将凭借历史文化与产业生态两条坚劲的双腿,健步如风,真正步入世界城市之林。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