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东院士 在大会上发言
7月13日,以“大数据、大智能、大健康”为主题的2017中国大数据应用大会在成都开幕,全球知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行业嘉宾和技术大咖齐聚蓉城。在为期2天的会期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京东、IBM、腾讯等企业的嘉宾发表主题演讲,探讨了大数据、云计算与智能技术的深入融合,并分享了大数据最新技术应用的实践价值。
此次大会由主论坛加多场分论坛形式构成,话题涵盖通讯与行业大数据、大数据与金融创新、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趋势、大数据与智能驾驶等16个当前热门议题。论坛上,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嘉宾发表了主题演讲。
科大讯飞研究院执行院长谭昶在演讲中聚焦于如何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在他看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互相提升,“让彼此更有价值”。京东市场部总经理鲁扬的发言,则列举了京东研发的多项“黑科技”产品,让人对人工智能的新应用大开眼界。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云计算中心主任赵慧玲回顾了大数据的发展过程,她认为,无论是在全球还是中国,大数据应用都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但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扩展。对于人工智能技术,赵慧玲认为有4大关键要素,即大数据、大计算、大算法和大应用,其中大数据是基础要素。来自美国的白宫信息物理系统顾问、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李杰,则以工业大数据与新一代工业智能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他以GPS为例,展望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结合的前景。李杰认为,人工智能无法把数据智能化,但可以把意义智能化,通过技术的融合创新,未来GPS将不再是单纯的导航应用,而将发展成智能管理系统。4位专家的主题演讲,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大数据应用的新思路和最新进展。
“成都作为中国大数据应用大会举办地,在大数据尤其是空间大数据应用方面有自身的优势。其中,人才是成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基础。”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表示,作为一项基于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产业,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是人才。成都有很多高校、优秀的学生,进一步发展就能形成更为明显的人才优势。此外,成都的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企业发展也比较好,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具有很强的引领性,这是另一个突出优势。
郭华东认为,空间技术可以在环境、资源等方面为“一带一路”护航,在城市化发展、交通布局、自然文化遗产的监测和保护等方面也可以发挥很大作用。“成都很早就在导航、遥感等领域运用了大数据,在空间大数据护航‘一带一路’方面有独特优势。加上成都多云多雨的气候,可以为东南亚地区做示范。”
在成都如何发展大数据应用的问题上,郭华东建议,要客观看待大数据,挖掘其内涵,加强研究,掌握运用手段,有针对性地为建设服务,“重点在于,要成立综合机构来从事综合研究。”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