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一年可以发射15颗到20颗卫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说这话时,透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该研究院成立14年来,已成功发射包括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天宫二号伴随卫星等22颗卫星,成功率达到100%。不久前,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点名”提到了天宫、悟空、墨子等重大科技成果。
从过去几年才做一颗卫星,到现在一年可以发射15颗到20颗卫星,从卫星平台研制“跟跑”欧美国家到“领跑”世界,“小卫星”的奇迹从何而来?
“这个单位是没有下班时间的。”很多年轻人刚来这里工作,都会听到这样的评价。除了无私奉献,还有别的吗?记者昨天走进有些神秘的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勇于创新,一次次实现“零”的突破。
理念创新,敢想敢做
高13米、近2000平方米的总装厂房里,技术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安装北斗三号组网卫星。“以前做卫星,都是先把国外的数据找来做分析。如果美国都没有做过的事情,也就轻易不敢下决心。这种固步自封,是我们首先要打破的。”林宝军说。
2015年3月30日,我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这意味着中国人可以把“时间与位置”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颗卫星从原先的几吨一下瘦身到了800多公斤,原本十几个分系统需要20多台计算机控制,现在优化为1台,大大提升了卫星的可靠性。在“瘦身”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占比超过70%,其中不少为全球首创。
悟空,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卫星总设计师李华旺说。截至今年10月7日,悟空已绕地球飞行9680圈,探测宇宙粒子34亿个。
技术创新,追求卓越
有了“开土拓疆”的勇气,还要有过硬的技术傍身,“小卫星人”也一直在技术创新上自我较劲追求卓越。
去年8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成功发射,该研究院负责了量子卫星平台的研制。“对于做量子卫星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没想到难度会那么大。”量子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邓雷说。要把卫星上的两束激光同时对准地面两个相聚千公里的天文望远镜光轴,误差必须控制在3.5微弧度。经过技术攻关,最终达到了2.5微弧度的对准精度,比设计要求的精度还更高。
管理创新,激发活力
去年12月,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在中科院“率先行动”首批四类机构改革验收中唯一全票通过且排名第一。这次改革持续了26个月,期间发射了13颗卫星,占到研究院成立14年发射卫星总数的68%。
这支不到600名职工的年轻团队,平均年龄31.7岁。在新一轮竞聘中,全体员工“全部起立,重来一遍”。不论资排辈的管理创新,激发了年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卫星,是我们的梦想。”研究院微纳所副所长曹金说,研究院正积极参与张江科学城和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已将卫星批量生产制造和商业化航天布局到了临港地区。
(来源:解放日报)
友情链接:http://www.51carf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