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南区慢行系统“多核”布局示意图。
天府三街的三色自行车道。
11月15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规划国土建设局获悉,《成都高新区慢行交通系统(含绿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炉。根据《规划》,成都高新区将构建“两网多线多核”的慢行交通结构体系,建设800多公里自行车交通网和700多公里步行交通网,打造含多彩慢行大道与绿道慢行线在内的多条特色慢行线,同时依托交通枢纽、金融中心、创新创造区域、大学及老城等区域设置慢行核,提升慢行空间品质,力争在全区形成线路顺畅、路权保障、通行安全、接驳高效、环境舒适的慢行交通网络体系。
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小街区街巷、绿道等构成,方便联通地铁、公交站点、公园绿地、文化场所等区域,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据成都高新区规划国土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交通便民一直是成都高新区的民生工作抓手之一,此轮编制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正是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科学规划,成都高新区将慢行交通系统与绿道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城市慢行系统、绿道系统。”该负责人介绍,结合成都市慢行交通系统总体规划提出的“两网多线”慢行体系的规划方针和相关标准,成都高新区编制了此次《规划》。
由线成网
“两网多线多核”
构建慢行交通体系
根据《规划》,成都高新区将以“系统成网、突出重点”为规划策略,形成“两网多线多核”慢行交通结构体系。
“两网”,即自行车交通网和步行交通网。自行车交通网由自行车专用道、自行车区域主通道、组团主通道和自行车一般道组成,总长超过800公里,其中高新区自主规划实施总长700多公里。步行交通网规划实施总长超700公里,其中包含步行专用道,小学、幼儿园出入口所在道路的通学优先道,临特色地区道路的步行特色道以及步行一般道 。
“多线”,即多条特色慢行线,包含多彩慢行大道与绿道慢行线。其中,成都高新区范围内多彩慢行大道(二环、三环、人民南路-天府大道)由成都市统一规划设计。成都高新区将自主实施绿道慢行线,包括路侧绿带内形成的都市绿道、公园绿地内部的公园绿道、依托河流水系绿带建设的滨水绿道以及郊野绿道。
“多核”,即依托交通枢纽、金融中心、创新创造区域、大学及老城等区域设置慢行核,包括西区的科大双创慢行核以及南区的活力神仙树慢行核、便捷南站(火车南站)慢行核、国际金融(金融城)慢行核、中和场镇慢行核等多个慢行核,以点带面提升慢行空间品质。
打破瓶颈
立体过街设施
疏通城市“毛细血管”
在“两网多线多核”的整体结构体系下,如何实现通畅、安全、高效、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目标?记者了解到,《规划》在制定过程中,已经将每一个目标分解,并制定了详细且可操作的实施策略。
要实现路线畅通,打通节点、减少慢行交通绕行距离是破题关键。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把架设天桥作为打破慢行交通系统瓶颈的重要手段。在穿越铁路、高快速路、城市主干道的过街节点,大学、大型医院、大型公共设施、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区临城市主干道的出入口,以及滨河两岸,都将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设置天桥、地下通道等立体过街设施。据悉,成都高新区整体规划60余个立体过街设施,连通慢行交通系统。
一手疏通节点,一手优化断面。《规划》将对近300公里的自行车道进行断面优化,并在自行车主通道实施机非物理隔离。此外,在双向六车道的道路交叉口,将改造增设上百个“安全岛”,实现行人二次过街。
为了让慢行交通系统与公交、轨道交通的接驳更便捷,《规划》还强调将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建设立体过街设施,规划公共自行车停车点与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距离控制在50米以内。
突出特色
智能科技
“走”进慢行交通系统
结合“两网多线多核”的规划实施,《规划》也对配套设施进行了专门研究和设计。为了让市民在骑行或漫步城市时适时休憩,慢行交通系统沿线还将融合生态景观、城市环境,设置三级驿站共33个。其中,一级驿站6个,二级驿站10个,三级驿站17个。
另一方面,慢行交通系统还将结合小游园、微绿地的建设,配套相应的智慧设施,融入科技、人文理念,展示高新特色、企业文化。“这就包括了重要区域Wi-Fi覆盖、智能引导系统等配套设施。”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慢行交通系统的配套设施也将有所区别,突出特色。在集中居住区,将实施智能便民系统,展现智能城市主题;在商业办公区,将设置互动艺术科技装置,增强科技体验,凸显智能办公、科技未来主题;在产业园区,慢行交通系统沿线将结合企业文化,突出创新创业主题,让慢行交通系统也充满高新特色。
加快建设
2021年
全区慢行系统基本贯通
《规划》还明确了成都高新区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计划。根据计划,“两网”建设示范段确定为天府三街,其所在的大源片区为建设示范片区,都将在今年底基本完成建设。通过实施车道标线、增加机非隔离栏杆、拓宽自行车道空间等方式,示范区的慢行交通系统将在今年年底呈现出更加规范、舒适、便捷的通行效果。
此外,根据成都高新区绿道的规划方案,在高新南区将呈现东、西两环的水系绿地链。慢行交通系统则将结合东、西两环的规划,在现有绿道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改建和新建,形成慢行交通系统示范环。其中,西环为肖家河-栏杆堰慢行环,全长8.2公里,预计在明年完工。而东环为月牙湖吉泰路-锦江沿线慢行环,建设工程已经启动,将于今年实现贯通。
按照《规划》,成都高新区将总共自行车道700多公里和步行道700多公里,纳入5年建设计划,将于2021年基本建成,使高新区慢行系统实现基本贯通。
“彩虹”自行车道亮相天府三街
随着《成都高新区慢行交通系统(含绿道)规划》的出炉,全区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也在高效推进。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规划国土建设局获悉,根据《规划》的实时策略和建设要求,慢行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和打造将成为成都高新区慢行交通系统的一大亮点。由成都高新区自主实施的700多公里自行车道交通网,一改“黑白灰”的道路基调,设计为彩虹色标线,为城市增添一抹亮色。而作为慢行交通系统示范段的天府三街,这条“彩虹”自行车道已经悄然亮相,惊艳全城。
记者来到天府三街看到,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的彩色标线,顺着非机动车道向远方延伸,犹如一条彩色的丝带。鲜艳的配色,让整条车道更显生机。“这个设计很时尚,简洁又好看。自行车道上有了这个彩色标线,让人觉得骑车时都有活力了。”每天上下班都经过天府三街的胡靖发现,如今自行车道不仅有彩色标线,还有一个自行车的logo穿插其中。“这就为大家明确非机动车车道的功能,让我们骑行也更安全、放心。”
成都高新区规划国土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规划》的设计理念,在高新南区,自行车道设计为红、蓝、绿三色车道标线。“色彩对比度高,鲜明、热烈的彩虹色也体现了高新区的现代、包容、时尚与活力。”而在高新西区,将设计为粉红、浅黄、淡绿的“小清新”三色车道。“与南区相区别,高新西区采用低饱和度的配色,体现清新、自然、生态的高新性格。” 除了自行车logo让车道功能更加醒目之外,慢行交通系统还会在高新区地标建筑或景点等周边附近标出提示,方便大家更快找到目的地。
“目前在大源片区,已经有10余公里自行车道的标线已经绘制完毕。”根据建设计划,天府三街示范段以及其所在的大源片区示范区,慢行交通系统将在今年年底前打造完成。除了标线有特色之外,该片区还采取拓宽非机动车道、设立物理机非隔离设施等措施,让慢行交通系统的通行体验更加舒适、便捷、安全。
331米“如意” 横架天府二街
站在大源中央公园的天府二街一侧,一座300多米的人行天桥已经基本建成,宛如一柄如意,横架在天府二街之上,成为城市道路中的新景观。
随着成都高新区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的逐渐推进,天桥、地下通道等立体过街设施将成为破题慢行系统瓶颈的关键之举。根据《成都高新区慢行交通系统(含绿道)规划》,成都高新区将规划60余个立体过街设施,连通慢行交通系统。而如意桥正是慢行交通系统的一项节点,也是今年成都高新区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如意桥全长331米,位于艾家沟西侧,连接南侧大源中央公园与北侧城市空间绿地。
为什么叫“如意桥”? 从眼前天桥的造型中便能得出答案:从空中看,它宛如一柄“如意”镶嵌于城市之中,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桥梁设置4个坡道,方便行人朝各个方向通行。值得一提的是,如意桥立面造型设计灵感来源于民族传统乐器“排箫”——形体的起伏和飘动犹如音乐韵律的流动,清新优雅,塑造出具有功能性的城市雕塑。
为何要修建这座天桥?成都高新区规划国土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天府二街周边小区居民过街需求较大,而且前往大源中央公园散步、锻炼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从延续中央公园骑行绿道连续性的角度看,在天府二街大源中央公园附近修建人行天桥显得尤为重要。
据介绍,如今如意桥已经进入施工收尾阶段,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与调试,预计在今年年底建成。建成后,天桥将连通大源水系绿地链,人行步道及自行车绿道将在一片“鸟语花香”中延伸。
成都高新区慢行系统布局
两网
即自行车交通网(由自行车专用道、自行车区域主通道、组团主通道和自行车一般道组成)、步行交通网(包含步行专用道,小学、幼儿园出入口所在道路的通学优先道,临特色地区道路步行特色道以及步行一般道)。
多线
即多条特色慢行线,包括多彩慢行大道(二环、三环、人民南路-天府大道)和绿道慢行线(都市绿道、公园绿道、滨水绿道、郊野绿道)。
多核
即依托交通枢纽、金融中心、创新创造区域、大学及老城等区域设置慢行核,包括西区的科大双创慢行核以及南区的活力神仙树慢行核、便捷南站慢行核、国际金融慢行核等。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