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卫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扫一扫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加好友

“互联网造车”令人失望 “新势力”难以撼动旧格局

发布时间:2017-11-21 12:56

在汽车动力从燃油向电能、燃料电池等多元化的清洁能源转变之际,汽车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挑战”一方面存在于寻求新的能源并使之清洁化、高效能化,同时破除推广这些新兴能源过程中的阻碍;另一方面是,在不到五年的时间中,传统的汽车制造被来自行业外的新加入者冲击,新加入者试图掀起一场颠覆性的革命,这使得不少汽车制造商惴惴不安。

即便如奔驰、丰田这两个汽车行业的佼佼者,在面对特斯拉的锋芒时,也留有余地地选择了“战略性入股”,以避免真的突然变了天。但在入股不到两年时间里,两者都相继退出。在公开场合,汽车行业的高管们开始表达出了对特斯拉们的不屑。剧情的变化来得比想象中的快,在中国事情的变化也大致一样。

车联网.jpg

不同于美国市场,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使得整个行业站在了风口之上。在汽车这个移动出行的载体上,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互联网企业看到了以车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接口和智能技术实现的载体,而制造企业看到打通产业链的,形成闭环的重大机遇。在中国汽车发展历史上,第二波造车热潮热热闹闹地开始了。投身于这次浪潮的企业,既有BAT等互联网巨头,也有格力等家电企业,更遑论本来试图掌控产业链的汽车零部件商。

特别是互联网企业造车,一度被视之为外来的“野蛮人”。这些企业号称要用“互联网模式”将汽车打造成一个“颠覆性产品”,进化成一个包含“出行+生活”场景的整体。这个“颠覆性”既包括产品设计也包括服务体验,甚至还有生产模式、销售模式等。互联网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被认为可以成为中国汽车“弯道超车”,后来居上过程中的鲶鱼。但随着今年这些企业的产品陆陆续续面世,笔者失望的情绪也越积越多。

纵观新的造车企业,在技术上是否有突破性的进展暂且不提,毕竟有时候集成创新也会创造奇迹。在目前所有的亮相的产品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最突出的是汽车设计的改变,相对于传统汽车制造商,他们往往在设计上更加激进更加前卫。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互联网元素的加入——与特斯拉一样,中控台上的大屏幕成为了所有造车新势力必备。但这并不是互联网的根本意义所在。另外,还有一些变化,比如实行品牌代工的生产模式,与特斯拉基本一样的直营模式。

如果说概念性的颠覆,其实乐视的一些想法比较具有创新意义,包括其“汽车生态圈”的设想,但从最终落地的产品本身来说,显然新的造车势力们还没有真正能够撼动传统汽车的产品出来。此前曾经听过一个设想,互联网造车真正的颠覆性或许应该是互联网企业的打法——产品免费,提供增值服务。但是,谁又能够做到呢。汽车制造的巨大成本,从目前来看还无法在后期进行有效的摊销。当然,互联网式的服务和售后体验,目前还没有真正落地过,难以评价。

新能源汽车2.jpg

但令人失望的地方还有很多。观察一些跨界造车的企业,他们的产品在安全性考虑上,距离传统车企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另外人性化的设计也远远不及。甚至,还有直接买一些底盘、车身进行改装的情况也存在。在与一些跨界造车的企业交流中,他们大都是在原行业颇有地位,并且极其成功,但跨入一个新行业,却又缺乏应该有的敬畏之心。

一些人缺乏对市场的调研,产品的规划居然是想当然的几个人凑在一起。而汽车设计为了具有观赏性,竟然忽略了对行人的保护……如此种种。要知道的是,这已经不是原本吉利董事长李书福造车的那个时代,“沙发+四个轮子”的想法已经不适合眼下的时代。

当然,任何一个时候,机会的大门都不会关上,先进入者有其优势,但是后来者也并不全是劣势。最重要的是,当进入一个行业,应该是对行业的热爱和敬畏,用智慧和创新去改变一个存有缺陷的现实。在汽车历史上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改变都是由此而发生的。

在中国本土,我们看到了众多的新加入者,还有更多想要改变的汽车企业,但目前来看,看不到期望中的那条“鲶鱼”。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造车究竟为了什么。当然,所有的产品都还没有上市,他们的力量也还没有完全展现,希望依然是存在的。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四川中卫北斗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14007264号-3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