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2017’第十二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在江苏省常熟市举办。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刘东波副所长发表《深化城市交通管控技术若干认识与探究》演讲,本文为ITS114根据现场演讲录音整理的要点,未经演讲者本人审核。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 刘东波副所长
刘东波:非常感谢大会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我今天主要立足在公安交管职能范围的定位下做一个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面临的挑战和需求
自从2000年开始到2017年,近17年交通工程的推进工作,让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效也非常显著。现阶段,我们主要任务是优化城市道路通行功能,优化道路设施的设置。在这样的硬件基础上,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国汽车的拥有量已经达到2.02亿,超过百万的汽车城市已经达到52个,其中有6个城市超过300万。
我们正面临着的交通运行态势和特征,与10多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质的变化。所以,公安部门实施的交通管控、推进缓堵的政策既要考虑路网交通的均衡疏导,也要精细挖潜和提升路口/干线通行效率。无论是大中小城市现在都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高峰的时候,交通流的集聚效应非常明显,用常规处理平峰的管控手段很难处理高峰时期的交通流聚集效应。也就是说,交通运行的情况已经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既要关注点上的效率提升,同时又要从路网的角度来做均衡的调控,这是运营上的一个认识。
其次,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技术带来的强烈碰撞,对管控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以往建设应用的智慧交通系统都是自成体系,由前端到中心系统,再来执行指令。但现在的技术发展已经打破了这个固定规律,前端的感知更加智能化,前端的控制设备之间已经实现交互互联,在这样的大平台上,可拥有更多的数据进行参考应用。公安交管部门特别需要专业化技术的支撑。
第三,交通部门如何做好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通过渠化标志、标线、安全设施设置,到控制交通路网智能化的提升,到对路网交通运行规律特征的研判,才能让交通管理决策更加科学,从而让路面管理、数据驱动、情报驱动的改革和管控效率的提升。现在有种类繁多的智能交通技术,但如何更好的落在公安交管各个层面、领域,这是非常现实的需求,也是面临的挑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公安部交科所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推进。
第二
推动交通工程技术匠心应用
1、交管细分领域的“专业化”落地
交通管理应用一直在提精细化,精细在哪里?如何更好地去做?
这就需要更好的专业技术落地。在微观层面,要用工匠精神来打造不同的交通组织、渠化设施的设置,最终规范交通行为,这是管控组织管理的核心问题;在宏观层面,要把粗放式管理变得更科学,这需要大数据技术来更好地处理各交通模块运行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让管理者做出更好的决策。
2、服务交通运行管控的技术协同应用
不同的专业技术在各个交通层面的应用是不同的。现在拥有很多技术,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将这些专业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交管领域,通过合理的设置或交通运行的静态组织、动态管控、行为引导系统等,来实现交通行为的规范化。
3、法治思维下的通行规则与交通行为引导
《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的定义了交通通行规则和标识标线所表达的通行权。举例说明:一是信号灯的问题。安全法中明确规定7种信号表达,近两年补充了2种,现在共9种,信号灯的图案包括显示的顺序,在法规中也作了明确的定义。也就是说,信号灯的发明和设计是不便创新的,即便国外有再好的原理基础,但是在国内应用,必须是全国统一,因此我们推进了信号灯的规范设置管理。
二是礼让斑马线的问题。《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遇到斑马线车辆减速,遇到行人停车让行。但无论机动车还是行人,首先得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各行其道,然后才能出现通行权的分配和礼让。从路权分配到礼让,从规则上升到了一个道德层面问题。所以很多交通技术的运用,信号灯的设置、控制、放行,是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的,同时也在推进交通文明的养成。
4、倡导社会化服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我见到一些个别城市,改造信号灯比较任性,导致外地车来该市,不知道怎么看信号灯来通行。公安部交科所牵头成立了智慧交通管理产业联盟,汇集了与交通相关的科研院所、规划设计单位、咨询公司,希望汇聚这些专业团队来搭建城市交通管理精细化的资源共享平台,目的就是政企双方、企业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推广更优秀的交通管控应用技术。同时,也希望各地政府能够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请专业的团队去做交通组织优化等工作。交通管理必须要专业化,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想借此推动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这也是推进交通技术发展的一个途径。
第三
提档升级交通信号控制智能化
1、交通检测困扰排队通行数据获取
信号灯是交通管控的核心,我们孜孜不倦做了很多年,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交通检测困扰,主要包括常规的检测系统完好率低,维护难、断面采集,数据不完全;视频交通状态检测在感知交通流排队/放行、汇聚成消散状态。
2、开放物联互联及多元数据汇聚实现
现在技术已经有了突破性改变,举个例子,我们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可以知道其已经和以前的感知不一样,可以感知路口排队动态和静态运行状况。也就是能看到真实的交通状况,现在很多手段都能对交通实时运行动态的状况进行准确的检测,基于此,就获得了大量的路口数据。但这些数据并不被传统的信号机接受,那么第二个突破就是做了变通,让大量的数据可以进到前方控制小脑里去,这是一个路径上的变化,信号机要面向数据来开放。
另一方面,交通管控中心系统长期以来比较独立,现在需求是要跟公交运营系统进行数据对接,也就是说信号机、信号控制系统在纵向联网基础上,更要实现横向的物联和互联。
3、基于多元感知数据的信号优化算法重构
信号系统进行互联之后,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重构,并感知控制系统中心层面的算法。我们最近在实时动态优化的思路基础上,探索研究,发现新的算法确实与常规的实现路径不同。
4、路面终端感知与移动互联大数据应用
在微观层面,路面终端感知数据,通过精准的描绘出路口排队、放行等通行状态特征,更好的实现与信号机物联。在路网层面,移动互联出行的数据,准确描绘出车速/拥堵点段等运行状态规律,最终实现系统开放对接。
在这两种情况下,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大数据带来的变化,但同时要把界限划分清楚,才能更好的做开放融合。除此之外,个人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互联网,实际上信号机在横向和前端的数据交互,就是互联。
5、面向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开放对接
今年在无锡召开的物联网大会上,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联合了华为、一汽、奥迪、中国移动等做了一个智能汽车与信号控制系统的联网测试,真正做到了信号机与中心数据的交互融合。也就是说,信号机可以把信号周期的信息非常准确的推到车载平台里去,同时在车辆里还可点播路况视频,通讯的延时控制在百毫秒以内。从奥迪车内可看到信号灯状态,做控制必须低风险、高可靠性。
第四
编制指南完善标准指导规范化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专门出版了关于城市“两化工作”的技术指南,同时联合科学院所、设计单位等机构,正在编制“交通组织”专业化手册,修订了相关的系列技术标准,其中突出了数据的开放。我们希望借此助力全国各地推行交通管理大数据的应用发展,以及公安部交管局在一些城市交通管理上技术的再创新。
第五
应用大数据助力指挥评估科学化
目前,我们也在和互联网企业对接合作,交管行业需要有一个专业的交通运行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高德、百度的数据,更好的面向交管行业来发布城市交通运行研判报告,从而指导和改善各地城市交通。
以上就是我们做的一些探索,也请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