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至24日,由重庆交通大学主办,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协办,山地城市交通发展学术论坛暨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在重庆交通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十多名知名专家围绕城市拥堵带来了最新研究成果。
“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快速城镇化、出行机动化引发的城市交通结构转型,造成城市交通系统供需失衡。”东南大学土木建设交通学部主任王炜教授表示,快速城镇化使大城市居民平均出行距离从两公里增长到6公里,引发机动化交通需求突发性增长,如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从2000年的130万辆到2017年增长到600万辆。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华普教授说,目前城市交通“病”存在城市用地布局不合理;道路设施结构不合理、断头路瓶颈路多;大城市公交分担率低、服务水平不高;步行自行车通行空间不连续、出行环境差;停车系统供需矛盾突出、管理不到位;交通渠化不合理、交通组织不科学;智能系统顶层设计深度不够等问题。
对于重庆这种山地城市,重庆交通大学蔡晓禹教授说,其拥堵原因不仅因为车辆发展快,还因为地形地貌、产业布局发展等原因,突出表现在过江穿山道路关键节点拥堵和潮汐交通。
专家们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共识是打造“公共交通畅通城市”,提升和保障非私人小汽车出行,即以轨道交通、公交为主体,自行车、步行、小汽车等协同的综合交通体系。具体到重庆,陆华普建议重庆要构建立体交通系统,可以借鉴新加坡等国家的经验,加密轨道交通,公交优先,大力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根据地势设置电梯、扶梯、连廊等高品质的步行环境,引导人们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又美化了环境。陆华普说:“重庆的拥堵问题是难题也是挑战,如果破解了这一难题会对全国其他城市有很多的借鉴作用。”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杜豫川教授表示,智能交通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可以实现依据大量传感器采集的信息,实时地监控、测量、分析,并依据检测结果进行反应。如以后的安全护栏系统、桥梁安全防护系统能够遇到事故自动报警;能对路面结构、超重车辆、结冰等进行自动检测的路线;还有对于交通优化疏导的路云;提示人车的智能标志标线。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出行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和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瞄准目前交通拥堵的热点、痛点问题,共同对全市交通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制定交通缓堵的综合解决方案。”蔡晓禹说,为了破解重庆堵车难题,该校与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重庆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共建了重庆市科委重点实验室——山地城市交通系统与安全实验室,成立以来在山地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与智能控制、交通安全防控与预警、人车路协同驾驶行为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接下来他们将重点对交通拥堵机理、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升城市交通通道的智能化信号协调控制、交通安全联动预警等工程应用技术水平,立足重庆、服务全国。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