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学家,其中,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侯云徳院士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7名外籍专家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我国科技奖励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凝心聚力的重要举措。那么,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跟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
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总数由不超过400项减少到不超过300项;
· 一等奖评审落选项目,不再降格参评二等奖;
· 限制完成人频繁报奖,遏制“论文堆砌”。比如,规定2015年和2016年三大奖获奖项目的全部完成人,不能作为2017年三大奖推荐项目的完成人;
· 国务院其他部门、省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省级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等不得设立由财政出资的科学技术奖;
· 禁止利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和评审相关信息,进行各类营销、中介、代理等营利性活动。
有媒体将《方案》中的亮点用“巨变”来形容,而不变的是,科技奖励“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初衷。
在公开的获奖名单中,卫网君注意到,共有10项涉及航天及空间信息技术领域。
面向太阳能利用的高性能光电材料和器件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黄富强研究员领衔的“面向太阳能利用的高性能光电材料和器件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本项目属于新材料领域,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研究聚焦高性能光电材料和器件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突破光电材料的宽太阳光谱吸收、高载流子分离迁移的科学难点。项目提出协同互为制约的多种物理量的创新思想,设计制备出优于文献报道的宽光谱吸收、高载流子迁移、及兼具高透光和高电导的新型光电材料,发展了铜铟镓硒太阳电池制备新方法并实现成果转化,具体包括:(1) 多功能化合物设计的新概念。(2) 光电材料结构的新复合设计。(3) 多元材料体系的新制备设计。(4) 薄膜太阳电池的新制备方法。
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
大连理工大学贾振元教授领衔的“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航空、航天、交通等领域高端装备是国家制造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以下简称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为高端装备减重增效,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然而这种材料是典型的难加工材料,加工过程中极易产生毛刺、撕裂、分层等加工损伤,难以满足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的高性能要求,制约了这种高性能材料的推广应用,限制了装备性能的提升。大连理工大学贾振元团队,表彰其发明的“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解决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难题,将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加工技术水平推进到国际前沿。
大型高稳定轻量化C/SiC整体结构成套制备技术及空间遥感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董绍明研究员领衔的“大型高稳定轻量化C/SiC整体结构成套制备技术及空间遥感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针对我国高分辨空间遥感技术对空间相机支撑结构的苛刻要求,开展了大型高稳定轻量化碳/碳化硅整体支撑结构的研究,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显著提高了碳化硅基复合材料相机支撑结构的弹性模量、抗弯强度、热导率等性能,满足了空间相机支撑结构的大型化、一体化、高稳定化、轻量化制备。
高动态MEMS压阻式特种传感器及系列产品
西安交通大学赵玉龙教授领衔的“高动态MEMS压阻式特种传感器及系列产品”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是微机电系统的缩写,MEMS主要包括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和相应的处理电路等几部分,它是在融合多种微细加工技术,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科技前沿学科。压力传感器是用来测量流体或气体压力的大批量规模生产的计量或传感元件。微压力传感器在整个MEMS行业,无论是设计研究还是产业应用中都占主要地位。
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的力觉感知与反馈技术
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领衔的“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的力觉感知与反馈技术”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人机交互式机器人是当前机器人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是完成空间环境下作业的有力手段,而临场感遥操作是空间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的实现,将极大地改善机器人的作业能力,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智慧同机器人的适应能力相结合而完成有害环境或远距离环境中的作业任务,如空间探索、海洋开发、远程医疗、远程实验等。
新一代运载火箭力学试验与发射测试厂房建造关键技术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亓立刚高级工程师领衔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力学试验与发射测试厂房建造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以我国首座自主设计与施工的最大规模的运载火箭力学试验厂房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为载体,进行了系统研发,攻克了施工精度要求高、高大空间施工结构复杂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圆满地完成了建设施工任务,为2016年长征7号/5号运载火箭的成功首飞提供了可靠保障,为我国航天建设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技术与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郁文贤教授领衔的“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迫切需要,集中解决了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中的一系列产业发展瓶颈技术问题,支撑了上海导航产业以30%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产业技术竞争力和影响力,引领了我国北斗导航产业技术的进步和产业集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摄影测量网格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
武汉大学张永军教授领衔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摄影测量网格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成功研制出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航天影像数字摄影测量网格处理系列软件系统,广泛应用于卫星地面系统、西部测图、地理国情监测、国土资源调查、海岛礁测绘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在汶川特大地震、余姚水灾等突发灾害应急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球30米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陈军总工程师领衔的“全球30米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项目攻克了高分辨率、高质量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的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出世界上首套30米分辨率、两期全球地表覆盖信息产品GlobeLand30,成为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首个全球性地理信息公共产品;实现了在该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领先国家之一,取得了重大社会和应用效益。
空间高动态卫星精密定位及其综合测试理论与关键技术及重大应用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袁运斌研究员领衔的“空间高动态卫星精密定位及其综合测试理论与关键技术及重大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建立了满足我国航天应用的精密定位理论与方法,并将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交会对接、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组网空间大气与海洋综合探测等多项标志性重大工程建设中,解决了空间高动态精密定位与数据质量控制及高性能仿真测试等关键理论与技术难题,为突破国际上对我国某重大航天技术的封锁,发挥了关键作用,提升了我国某重大航天技术研究与应用水平,增强了我国航天与空间安全保障能力。
友情链接:www.51carfi.com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