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1月12日7时1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十六、二十七颗北斗导航卫星。本次任务的成功实现了北斗工程2018年的开门红,按照计划,今年将进行8次北斗卫星发射。
2017年11月5日,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工程首发双星,是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第1颗和第2颗组网卫星。本次发射是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即北斗三号系统)的第2次发射,是该系统的第3颗和第4颗卫星,也是我国发射的第二十六颗和第二十七颗北斗卫星。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到今年年底,我国将发射18颗北斗三号卫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到2020年,35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将组成全球导航系统,为全球提供服务。
美国的GPS系统一度是导航系统的代名词,但如果美国人把GPS信号关了,没有了时间和位置信息,我们就会受制于人,因此必须要建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介绍,今天发射的北斗三号第三、四颗卫星,拉开了北斗高密度发射序幕,实现多个国内首创,甚至全球领先。
设计理念创新,引入了功能链的概念,小卫星实现了大卫星的功能
林宝军介绍,过去一般是按分系统来整合载荷,现在则按学科划分,实现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这颗卫星从原先的2吨大幅度瘦身,原本十几个分系统需要20多台计算机控制,现在优化为1台,大大简化了系统结构,也提升了卫星的可靠性。
卫星使用了中科院导航卫星专用平台。这个平台姿轨控精度比较高,相比过去提高了一个量级;计算机系统采用了国产自主可控的龙芯中央处理器,即使在恶劣的空间辐照环境下也能正常工作;首创模拟飞行状态下的整星全任务剖面闭环测试;具有优异的减振动减冲击能力。
全球首创导航星座星间链路技术,实现了一星通、星星通
卫星观测效率提高了10到30倍,测控的覆盖率从30%提高到了100%,对长达7万公里的卫星距离测量精度达到了1厘米,导航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采用了许多高可靠、高可用的技术
比如,导航的核心就是时间,目前使用的氢钟比铷钟精度高一个数量级,大约1000万年才误差一秒,而且切换过程用户根本感觉不到,在20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内就可以完成故障检测和“无缝切换”,实现自主连续提供信号。这就意味着,如果开车时导航信号中断,可以在用户察觉不到的情况下切换到备份信号。
再比如, 采用世界领先的自主导航技术。此外,实现了重构功能,即可以在空间直接修改程序。根据需要,新的用户需求也可以在北斗三号卫星上直接修改程序来实现。
卫星载荷的核心关键技术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如三工和馈电网络一体化技术,以往这两项技术是通过两个单独的设备来实现,现在通过一体化设计把它们合成1路,到了空间再分成12路,这一技术也是北斗三号卫星的首创。
“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就要有自己的创新技术,敢于去尝试。”卫星副总设计师沈学民说。以往的卫星导航系统多依赖于地面站,由于领土领海限制,我国的地面站在境外的建设还相当有限。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攻克了导航星座星间链路技术与自主导航技术,从而解决了导航系统过于依赖地面站的问题,即使在地面站不足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导航精度。
友情链接:www.51carfi.com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